“我来教你讲侗话,你好说nyaclail。”近日,我作为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暑期实践团队的一员,在雨丝斜织中,跟随团队走进了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杜鹃草堂,探寻红色文化传播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力量。

雨幕下的歌声与文化的脉动

当我们驱车来到杜鹃草堂附近时,远远地便听见一阵阵清越的歌声,像山涧溪流般缠绕耳畔。原来通道志愿者协会的成员们早已等候在吊桥头,用侗歌欢迎我们的到来。但歌声的欢快好像让天公也激动了起来,开始噼里啪啦的砸下豆大的雨珠,我们只好暂避在屋前的亭子下。通道志愿者协会会长杨春艳索性带着协会成员们教我们唱起了侗歌《红色通道 好运侗乡》,“耶耶耶啰耶,耶啰耶啰耶啰耶,耶耶耶啰耶,欢迎你到侗乡来,欢迎你到侗乡来…”婉转悠长的调子混着雨声漫开,原本不善歌舞还有些拘谨的我们,在一遍遍哼唱中慢慢放松下来,几天奔波的疲惫都在歌声中消失殆尽。雨声、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比欢迎曲更热闹了几分。

“侗族琵琶,我们自己做的。”杨会长道。后来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协会成员们手中拿的侗琵琶是她们自己在山上砍的木头晒干以后,自己手工制作而成的。她们演唱的侗歌也是自己作词作曲的。对我们这群初次接触侗歌的“00后”而言,这次体验是新鲜的“文化碰撞”。技艺虽生涩,但投入歌唱时,是一种真挚的情感在涌动。当那自制的侗琵琶再次被拨响,琴弦震颤,仿佛拨动了我的心弦。那一刻,我听到了旋律的美,“听”到了通道的山水画卷缓缓展开,“听”到了一个民族在漫长岁月长河中积淀的记忆与情感密码,更“听”到了那无形却坚韧无比的文化凝聚力。

多彩文化的自觉传承

“你们学会了以后,回去一定要唱给你们的同学们听。” 志愿者协会的成员们热情地叮嘱我们。这不禁让我陷入思考,原来她们不仅是侗歌的制作人,更是主动的传播者。那侗歌的美,如何抵达更广阔的“耳朵”呢?唱侗歌的人不少,但听侗歌的人却不多。我想我会继续做一个倾听者,也希望这次短暂的调研能够让更多人听到侗歌,感受到侗歌的魅力。

“红色通道,好运侗乡,山美水美人更美…”返程时,雨已停,回望吊桥头,那侗琵琶的声音依然环绕在我的耳边。这次通道之行让我获益匪浅,我真切地触摸到了红色文化与侗族文化交融共生的脉动,亲眼见证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感受到文化自信所带来的深厚力量,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所在。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