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架起桥梁,用行动传承精神。”2025 年 7 月 4 日至 13 日,西昌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童声同音 -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社会实践团队(下文简称为“实践团队”)走进喜德县博雅幼儿园,开启为期 10 天的暑期夏令营志愿活动。团队创新性运用自主研发的“童声同音”AI智能,构建“数字科学赋能+创新教育驱动”双轨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成功开设了特色课程16门,累计授课 180 课时,上课时长达240小时。举办特色活动5场,帮助当地3-7岁幼儿67名。团队成员在锻炼自身本领担当的同时,也收获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
AI 赋能语言桥,科技点亮童声路
实践团队依托计算机专业优势,联合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自主研发“童声同音APP”,首创“彝汉双语语音数据库”,同时设计阿牛惹、阿依莫两个彝族IP形象。该APP通过AI语音测评、实时反馈等功能,让幼儿在趣味互动中提升普通话发音准确性,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注入科技动能。
借助AI技术赋能推普教学,团队将数字科技的火种带进山区幼儿园,让孩子们以全新的方式感受语言的魅力。通过“专业教学+情景教学”双轨模式,团队为彝族幼儿打造沉浸式普通话课堂,将规范发音训练与爱国教育、诗歌朗诵、口才训练等趣味课程相融合,同时有幸邀请攀枝花市融媒体主持人小雨老师现场授课。让语言学习成为连接孩子们与更广阔世界的桥梁。
活动期间,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先后前往喜德县县城、喜德县火觉莫社区、喜德县沙洛村,走访当地居民60余户,现场填写调查问卷 300余份,分发推普宣传单200余份。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际行动调研推普现状。
(“童声同音”APP投入教学场景)
(小雨老师教授小朋友们普通话)
(团队成员分发推普宣传单)
多元课程润童心,五育并举促成长
团队精心开设了16门课程,共计180课时,教学内容全面涵盖德、智、体、美、劳五大领域。课程设计以语言类(如小主持课堂、诗歌朗诵)和文化类(如彝族文化介绍、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为主体,体育类(如趣味篮球)和艺术类(如儿歌演唱、舞蹈表演、手工制作)课程为辅助。
语言类课程中,小主持课堂让孩子自信表达、讲述故事,锻炼语言表达与舞台表现力;诗歌朗诵课提升普通话发音,培养语感与情感表达。文化类课程里,彝族文化介绍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情怀。体育类趣味篮球锻炼协调性与团队精神,培养竞争与规则意识。艺术类课程中,儿歌演唱提高音乐素养,舞蹈表演展现活力,手工制作培养动手与审美能力。
依托语言与文化主课程,着力帮助幼儿夯实语言基础、培育文化认同与深厚爱国情怀,聚焦推普核心目标;又借助体育与艺术辅课程,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与审美能力提升。
(团队成员在教普通话课)
多彩活动绘童心,美善共育润成长
团队精心组织 5 场特色活动,以丰富形式传递正能量。7 月 7 日,为纪念 “七七事变” 88 周年,团队在喜德县烈士陵园开展 “祭英烈忠魂,铸青春信仰” 主题团日活动,成员们在烈士纪念碑前默哀致敬,面向团旗重温入团誓词;7 月 8 日,团队成员与喜德群众在母语广场共跳达体舞,还带着调查问卷走访街巷倾听当地心声;7 月 9 日,团队在喜德县博雅幼儿园举办趣味运动会,开展 “拔河比赛”“篮球接力跑”“滚轮胎” 三项体育活动;7 月 13 日,团队开展结营仪式,小朋友们展示《最美中国娃》《我是中国娃》等学习成果,团队成员表演《带我到山顶》等节目,孩子们领到专属奖状和奖品后,众人合影留念;结营仪式结束后,团队在母语广场感受彝族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在漆器展览馆欣赏红、黑、黄三色交织的漆器艺术,在成昆铁路摄影展体会成昆铁路穿山越岭的磅礴力量。团队怀揣使命感,将推普工作与历史铭记、文化体验深度融合,让活动在传承与互动中绽放别样光彩。
(结营大合照)
当离别的时刻终于来临,志愿者与孩子们紧紧相拥,稚嫩的小手攥着衣角不肯松开。十天的朝夕相处,从生疏到亲密,从拼音练习到舞台合唱,每一份欢笑与汗水都凝结成深厚的情谊。望着孩子们含泪的眼睛,志愿者轻声叮嘱:“要好好读书,说好普通话,走出大山看更广阔的世界!”话语间满是殷切的期许——愿他们带着知识与梦想,成长为未来的栋梁。
西昌学院“童声同音”团队将继续前行,让更多乡野童声与时代同频,在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书写振兴新篇。他们坚信:每颗童心都应与世界自在“同声”,每份梦想都能借清晰的语言,抵达更远的远方。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钟正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正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