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在连州市、黄埔区共青团委员会的领导与组织下,晨曦逐梦突击队精心开展了一场集干花书签、扭扭棒绒花、剪纸、拓板年画等多项非遗手作体验于一体的活动。活动以趣味互动为纽带,通过“做中学、玩中悟”的形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触摸非遗脉络,感受传统技艺的匠心与温度,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干花书签:以匠心定格自然之美
干花制作作为传统非遗项目,通过采摘、晾晒、修剪、定型等工序,将花卉的短暂花期化为永恒。活动中,同学们需先分享对干花书签意义的理解以获取材料包,随后挑选心仪花材,在书签上摆出喜欢的造型,用镊子与胶水固定。指尖翻飞间,一朵朵干花成为承载自然诗意与匠心传承的独特印记。
▲图为学生展示成果
扭扭棒:指尖玩转“荣华”韵味
绒花成熟于唐朝,因谐音“荣华”成为富贵文化的象征,曾作为“宫花”风靡宫廷,经代代传承技艺日臻精湛。活动现场,材料包直接派发,同学们用色彩各异的扭扭棒自由创作,或复刻传统绒花的精致,或迸发新奇创意,在轻松摆弄中触摸非遗技艺的灵动,让千年“荣华”韵味在手中绽放。
▲图为绒花制作过程
非遗剪纸:镂空艺术里的千年传承
非遗剪纸以剪刀或刻刀在纸上镂空剪刻,题材涵盖花鸟、民俗等,用镂空之美诠释东方美学。要获得材料包,需从诗句中选出剪纸相关的“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随后,同学们对照模板剪出非遗图案,剪刀开合间,纸张化作一幅幅生动作品,让指尖流淌出千年传承的文化温度。
▲图为剪纸制作过程
拓板年画:拓印间的民俗记忆
拓板年画作为传统民间非遗,以木版雕刻、色彩拓印呈现吉祥寓意,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景。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五子棋游戏即可领取材料包,将模板铺于宣纸,用海绵刷蘸取颜料均匀拓印,晾干后,门神、福字等图案跃然纸上,在亲手操作中感受木版与色彩碰撞出的匠心璀璨。
▲图为年画制作过程
醒狮石膏涂鸦:涂色里的醒狮精神
醒狮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是象征驱邪纳福的非遗民俗。同学们需答出其“吉祥如意、驱邪避害”等象征意义以获取材料包,随后为石膏醒狮模型涂色,或遵循传统配色,或大胆创新,让灵动的醒狮形象在笔下焕发生机,体悟非遗中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图为醒狮涂色过程
粘土鱼灯:巧手捏出水乡祝福
鱼灯作为传统非遗,以竹篾扎骨、彩纸糊面,舞动时如游鱼穿梭,寓意年年有余,承载着水乡文化记忆。活动中,同学们通过“emoji猜猜乐”猜出与“鱼”相关的成语即可领取材料包,用粘土捏出鱼灯造型并上色,亲手塑造的“鱼灯”灵动鲜活,传递着非遗里的生活智慧与美好祈愿。
▲图为鱼灯制作过程
此次非遗手作体验活动,以趣味为桥、以实践为媒,让青少年在亲手制作中读懂了非遗背后的文化密码。从干花书签里的自然诗意,到剪纸镂空处的千年传承,从醒狮涂鸦中的精神力量,到鱼灯造型里的美好祈愿,每一项手作都成为连接传统与青春的纽带。未来,这类活动将持续开展,让更多人在“玩”中亲近非遗、在“做”中传承文脉,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鲜活的光彩。
撰文丨苏锦芝
图片丨林嘉欣 李志越 苏锦芝 戴文倩 张福文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福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福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