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难长黄杨木,一寸光阴一寸珍”,乐清黄杨木雕作为中国四大木雕之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温润细腻的木质和精湛细刻的技艺闻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受限于木材稀缺、市场萎缩、传承断层等问题,这项传统技艺正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境。7月下旬,东南大学木韵匠心实践团深入浙江乐清,以青年之力探寻其守正与创新的路径,助力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实践团由东南大学计软智、网安及医学院的青年学子组成,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重,投身黄杨木雕的调研与传播,凭借跨学科背景与多元兴趣为非遗赋能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图为木韵匠心实践团进行实地走访
公众调研:探索传承路径
实践团率先从公众调研切入,通过问卷调查挖掘公众对黄杨木雕的认知与消费期待,围绕艺术价值、传承保护与现代应用等角度展开探讨。结果显示,公众对黄杨木雕缺乏广泛认知与关注,其传播力与影响力较弱;公众希望黄杨木雕推出更贴近生活的实用文创产品,并融入年轻化审美元素。前期调研为实践团的后续行动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引。
▲图为问卷调查中“您对黄杨木雕的了解程度”一题的有效结果分布(饼图)
▲图为问卷调查中“您对黄杨木雕融入现代生活有怎样的期待”一题的有效结果分布(词云)
实地走访:共话传承创新
七月下旬,实践团成员带着前期调研成果与创新构想,奔赴温州乐清实地探访。在王家木雕研究所,他们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笃纯及其子、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王艺展开深入对话。
王笃纯大师自幼随父王凤祚学习木雕,技艺精湛,尤擅女性与动物形象雕刻,作品雄浑健拢而又精细纤巧,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代表作有《水乡即景》《捉迷藏》《乡音》等,对乐清黄杨木雕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卓著。而王艺大师继承家学并融入现代审美,作品兼具传统韵味与创新性,积极推动了黄杨木雕的当代传播与市场化探索。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王笃纯大师、王艺大师的访谈现场
两小时的访谈中,双方围绕传承历史、市场困境、发展方向展开交流,既客观剖析了目前乐清黄杨木雕传承发展的痛点,也表达了对于非遗创新发展、活态传承的期待。此次寻访为实践团的 “云端赋能” 方案提供了宝贵的现实依据。
走进展馆:追寻艺术脉络
实践团成员还参观了乐清博物馆和乐清非遗馆的黄杨木雕展厅。展厅中陈设的既有回归传统创作题材的作品,也有联动游戏、动漫IP的推陈出新的作品。此外,通过与馆内工作人员的交流,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布置黄杨木雕展厅,定时更新内部展出的作品以吸引更多游客的重要作用。
▲图为参观乐清博物馆
▲图为乐清博物馆黄杨木雕展厅的展品
多维宣传:助力非遗传播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木韵匠心实践团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传播,获得了积极成效。
在线上,实践团搭建黄杨木雕专题网站,通过云展览扩大传播覆盖面;发布公众号推文,创作纪实短片,立体呈现匠人精神,直击传承痛点,阅读量与互动数据表现良好。
▲图为黄杨木雕专题网页首页
▲图为纪实短片封面
在线下,实践团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向师生系统介绍黄杨木雕的发展历程与艺术价值等,推动非遗知识传播与文化认同双提升。
▲图为“非遗进校园”宣传活动现场
承古拓今,希冀绵延
“木雕有韵,匠心无声”,黄杨木雕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实践团凭借跨学科思维将传统技艺保护与现代传播理念相结合,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担当与创新智慧。实践团以青春之力诠释文化自觉,期待通过持续努力,让黄杨木雕在新时代焕发光芒,绵延不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若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若蘅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