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王艺玲、容美婷)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的号召,2025年7月3日至10日,珠海科技学院筑梦乡行团赴深圳大鹏杨梅坑片区开展文旅专项实践活动。该团队依托跨学科优势,通过实地调研、方案设计等举措,为当地从“打卡式景点”向“深度体验型文旅目的地”转型提供综合支撑。

校社协同联动 擘画文旅发展蓝图

7月3日上午10点,筑梦乡行团与杨梅坑社区团委负责人在杨梅坑游客服务中心召开专项启动会议。

图为筑梦乡行团与杨梅坑社区团委负责人召开专项启动会议。(李明慧 摄)

会上,双方围绕区域在地文化挖掘、宣传渠道拓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磋商,明确以鹿嘴山庄、天然潭等地为重点调研对象,通过自然生态与人文调研、宣传素材采集、体验项目设计等模块化分工推进工作。此次会议构建起校社协同合作机制,为后续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标志着“悦享海畔”文旅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全域实地调研 解码山海资源禀赋

7月4日,团队首站聚焦天然潭景区。该区域位于大鹏半岛七娘山脚下,以喀斯特地貌与天然溪水为显著特征。队员们系统进行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调研,评估其旅游开发潜力。现场调研显示,天然潭凭借独特的清凉环境,已成为市民避暑休闲的热门选择,游客在此开展戏水、野餐、露营等活动,呈现出良好的休闲业态基础。

图为游客在天然潭中拍摄游玩的场景。(李明慧 摄)

7月5日,在鹿嘴山庄片区,团队沿全长5公里的鹿嘴碧道进行探寻。该区域以“深圳最美沿海观光道”著称,一侧为海浪雕琢形成的蜂窝状岩壁,另一侧衔接金色沙滩,自然景观极具冲击力。重点观研的“人鱼洞”作为电影《美人鱼》取景地,其海蚀地貌独特性构成核心旅游吸引力,团队通过影像记录等方式,系统梳理该节点的景观价值与开发潜力。

7月6日,团队奔赴桔钓沙开展调研。桔钓沙有着“深圳小马尔代夫”的美誉,这片月牙形沙滩沙质细腻洁白,海水清澈见底,与周边葱郁山林相映。团队沿着沙滩观察海岸生态,调研沙滩资源开发,周边文旅设施布局、游客体验反馈等,探寻桔钓沙在滨海旅游发展中的独特定位。

调研途中,团队偶遇东山红歌队开展“庆祝建党104周年暨成立7周年”纪念活动。队员们现场记录红歌演唱场景,深入了解大鹏半岛渔村历史与红色文化传承脉络,并与红歌队成员就渔歌文化挖掘、非遗活化等议题交流探讨。这些交流为文旅项目注入人文内涵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筑梦乡行团队队员进行红歌演唱活动的拍摄工作。(周佳轩 摄)

精准施策献智 构建文旅升级方案

7月8日,基于全域调研成果,团队针对杨梅坑片区发展痛点提出系统性改进建议:在基础设施层面,建议扩容生态停车场、增设景观化休憩设施、引入渔家特色餐饮业态;在生态保护方面,倡导增设分类垃圾桶、强化“无痕旅游”宣传;在体验升级维度,规划海洋科普研学等多元项目,在鹿嘴山庄等节点设置渔村文化展厅,开发渔网编织等非遗体验项目。

同步推进的宣传方案设计中,筑梦乡行团表示:结合新媒体传播特性,已完成天然潭避暑风光、鹿嘴山庄地质奇观、桔钓沙滨海活力等主题素材采集,计划通过短视频、图文专题等形式,多维度展示区域文旅魅力。

图为筑梦乡行团队员在研讨并设计方案。(李明慧 摄)

创意赋能文旅 绽放乡村振兴新颜

此次实践,是青年学子以专业学识回应时代需求的生动实践,更搭建起一座连接校园智慧与乡村发展的桥梁。筑梦乡行团用脚步丈量山海间的文化肌理,以创意激活渔村的沉睡资源,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扎根生长。同时,“悦享海畔”文旅项目的探索证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的东风,更需要一代代年轻人带着热情与智慧,将书本里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将对方寸土地的热爱融入文旅创新的细节里。

未来,这份实践中凝结的探索精神与协作模式,将持续激励更多青年深入基层,以实干姿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让青春之花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佳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佳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