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矿山文旅"实践团队在王如燕教授带领下,深入新疆昌吉市硫磺沟镇及楼庄子村,开展为期半月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聚焦"工业+生态旅游+农产品"融合模式,通过实地调研、企业走访、政村座谈,为资源型乡村转型提出15项子规划方案,助力沪疆协作赋能乡村振兴。

(图1:实践团队与相关政府领导合影留念。通讯员杨小芳摄)

一、精准把脉:资源型乡村的双重转型挑战

硫磺沟镇楼庄子村以杏产业为主导,但面临产业链短、品牌缺失的困境。全村176户仅480亩商品化杏园,产品依赖路边销售,深加工厂尚未投产。虽有杏花十里长廊、流云花海、丹霞智能营地等旅游资源,却因设施不足、季节性强、宣传薄弱,未能形成规模效益。"如何提升杏产业附加值、推动矿区生态化转型",成为当地待解决的需求。

(图2:实践团队在楼庄子村与相关政府领导及村民展开座谈会。通讯员杨小芳摄)

二、团队立足沪疆协作框架,紧扣基层治理与产业升级主线:

产业破局:调研发现杏子深加工潜力巨大,但村民缺乏电商技能。团队针对性编撰《杏直播带货实操手册》及操作视频,以"零门槛教学"为标准设计教程,并选取种植大户试点直播;同步提交《杏伴手礼设计方案》,提出杏干精品装、杏仁奶茶等年轻化产品体系。

旅游赋能:绘制串联花海、营地、农家乐的打卡路线图,免费运营"硫磺沟文旅"抖音及小红书账号,发布风景攻略、采摘体验视频,吸引暑期客流。针对"杏花一周凋零"的季节瓶颈,策划"全季杏主题游":春赏花、夏摘果、秋制干、冬品酱,延长产业链。

工业焕新:走访宝平煤矿、兖矿等企业,挖掘工旅融合可能。宝平煤矿通过封闭洗煤厂、智能除尘实现绿色开采;兖矿将煤矸石委托专业机构掩埋或再利用。调研中发现,煤矸石存在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且本身具有污染性。但团队建议矿区开放参观通道,将环保技术展示等纳入旅游路线,实现工业遗址生态价值转化。

(图3:实践团队在硫磺沟的煤矿企业参访。通讯员杨小芳摄)

三、创新实践:三条主线激活乡村潜能

基于调研成果,团队发布《硫磺沟旅游开发方案》,以三条主线构建发展蓝图:

1. "文旅+杏产业":规划北疆首个杏主题展馆,融合种植历史、深加工展示与DIY体验;设计"杏福"IP形象及礼盒包装,提升品牌溢价。

2. "文旅+田园经济":为4家农家乐拍摄宣传片,提出采摘园洗手间、水电设施方案;设计骑行路线连接田园与丹霞地貌,打造"半小时沉浸式农旅圈"。

3. "文旅+民族共生社区":挖掘哈萨克族等民族文化,策划民俗体验活动,弥补"文化同质化"短板;建议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开发民宿,解决村民运营人力不足问题。

(图4:实践团队在硫磺沟杏子采摘园及农家乐访谈。通讯员杨小芳摄)

楼庄子村副镇长在座谈中强调区位优势:"距乌鲁木齐仅1小时车程,毗邻S101丹霞景观带,截留10%过路客即可带动全村经济。"团队据此提出"招商四步法":制定规划→申报项目→启动试点→争取政策,助力村委对接昌吉市文旅资源。

(图5:实践团队在硫磺沟景区调研。通讯员杨小芳摄)

四、长效协作:青春智慧嫁接边疆沃土

本次实践是沪疆智力协作的缩影。团队将持续运营线上宣传账号直至移交村委,并提供远程技术指导。硫磺沟镇楼庄子村书记指出:"上海高校的创意方案,为破解资源依赖提供了新引擎。"目前,杏直播试点已启动,旅游账号浏览量突破1500+。

团队成员王同学说:"这次实践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的创新。"团队带队老师王教授还表示,将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机制推进"地质+产业+文化"融合模式落地,持续跟踪项目进展。

撰文 | 王语涵

图片 | 杨小芳

审核 | 王如燕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语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语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