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究新时代侨乡背景下中国农遗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近日,“丽水山耕”品牌研习协会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走访了青田县档案馆、青田县华侨历史博物馆和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
团队成员首站到访青田县档案馆,系统性地参观了青田县档案展示馆·青田县方志馆,并与青田县档案馆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备份中心主任何柯进行交流。他强调,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兼顾多维价值,既要守护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要激活经济价值,只有让农遗成果惠及百姓,才能筑牢传承根基。这一观点为团队后续调研提供了重要启示。
▲图为团队成员与青田县档案馆工作人员合照
带着对“价值融合”的思考,团队成员第二站抵达方山乡龙现村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通过对话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馆长周晓访,团队成员见证了农遗文化从保护到活化的生动落地。为承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带来的巨大客流量,当地组建农遗公司,联动政企与村集体,通过新媒体宣传、“鱼多多”IP文创、VR体验等方式让农遗文化“活”起来。同时,博物馆融合研学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系列课程,开设农遗文化讲堂,让抽象的农耕智慧具象化、可感知。这些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深度融合的实践,让团队成员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价值与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系统梳理农遗保护与活化的可行路径。
▲图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吉祥物鱼多多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青田县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正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因此,团队成员末站来到青田县华侨历史博物馆,聚焦华文教育品牌项目——“寻根之旅·情系家乡”华侨新生代夏令营的开展情况展开调查。据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吴微微等人介绍,青田侨联作为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地方机构,自2007年起持续打造“寻根之旅·情系家乡”华侨新生代夏令营,并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纳入夏令营课程体系,引导华侨新生代深度认知本土文化。这一实践不仅诠释了侨联服务侨胞长远发展、维系文化血脉的核心使命,更让团队看到了侨乡资源在农遗文化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作用——以侨为桥,让中国农遗故事走向世界。
此次调研既深化了团队成员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认知,也为探索新时代农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国际传播路径积累了实践素材。未来,团队将结合调研成果,系统梳理其“保护-活化-传播”经验,探索农遗文化产品的国际化表达,依托侨乡网络与青年力量,让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智慧与文化底蕴在国际舞台持续发声。
撰文 | 应嘉彦 陈丹
图片 | 吴均琳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丹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