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达合水镇的第二天,广东财经大学“合智兴水”社会实践团队为了进一步了解合水镇的水经济发展,团队首站抵达农场会议室,与农场场长开展座谈。农场黄场长介绍,合水镇本来是由八个管理区组成,现在都划分给了行政村。告别会议室,团队在黄场长的带领下走进四五村。实践团实地查看村内整体的概况,了解四五村的经济发展情况。随后,团队奔赴四五水闸。黄场长详解水闸运行机制:“汛期开闸防污,是合水水库的水污染保护卫士”。行程最后一站是五联村。团队跟随五联村陈书记查看了今年增殖放流放养鱼苗地,并跟随陈书记查看村内污水处理设施。从会议室的政策研讨,到村落、水闸的实地探察,再到生态区、施工地的发展思考,“合智兴水” 实践团以脚步丈量乡村水绿水。
团队围绕 “合水水库水资源保护与库区民生发展” 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对于合水水库的水资源保护,应推动库区村庄配套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如小型湿地、氧化塘),重点治理散养畜禽污染(划定禁养区、推广 “养殖 — 粪污资源化” 闭环模式);由河长办牵头,排查水库上游支流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口;最重要的是要推进生态修复,增强水库生态韧性:探索 “水库生态渔业” 模式(如投放滤食性鱼类)既提升水体净化能力,又为后续民生产业(如生态渔业)奠定基础。
如何改善库区民生发展是广东财经大学“合智兴水”社会实践团队最关心的问题。团队觉得当地政府需坚持 “生态优先、民生为本”,让库区村民从 “保护水资源” 中受益,实现 “保护与发展” 双赢: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依托水库生态景观,发展低干扰的乡村旅游,由水库管理处划定旅游活动范围,村庄负责规范经营。
图 1 团队成员跟农场场长进行座谈。梁洪闻 供图
河长办:碧水蓝图的创新突围
兴宁市河长办大厅内,卫星影像投射出合水水库的壮阔图景。这座始建于1957年的民生工程持续发挥着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面对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时代命题,团队提出创新性三级响应机制:核心水域构筑防护屏障,生态缓冲带植入智能监测网络,外缘区培育亲水文旅项目。"让优质水资源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
图3兴宁市河长办调研照。 杨范可航 供图
图4兴宁市河长办座谈照。 朱琦芬 供图
水库管理处:技术赋能的守护革新
合水水库管理处的实地探访展现技术创新活力,管理员现场演示水质监测流程。“合智兴水”社会实践团队建议在保护水资源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结合政策文件分区规划,解放思想,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图 5合水水库管理处调研照。杨范可航 供图
图 6合水水库管理处座谈会照。游霄薇 供图
广东财经大学“合智兴水”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深入合水镇的实地调研,包括在农场会议室的座谈、河长办的座谈会以及水库管理处的技术革新探讨,成功揭示了水资源保护与库区民生发展的共生关系,展望了通过生态优先和民生为本策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保护与发展双赢的光明前景和可复制的“合水经验”,预示着库区村民将从绿色发展中持续受益,共享碧水蓝天的美好未来。
通讯员:陈楚圭、游霄薇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游霄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游霄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