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推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乡韵寻踪团”赴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姜嫄水乡,开展以“文化赋能、旅游兴乡”为核心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历史、用对话倾听民声,通过调研、访谈、考察等方式,为这片千年农耕文化发源地探索文旅振兴路径注入青春力量。
图1 姜嫄水乡
走进水乡——触摸农耕文明的厚土
姜嫄水乡,位于武功县核心景区,是以“姜嫄母仪文化”与“后稷农耕文化”为双核构建的旅游目的地。团队成员通过对教稼台、姜嫄古墓、苏武墓、上阁寺等“武功八景”实地踏访,系统梳理当地文旅资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在漆水河畔,画舫轻摇中再现先民耕读传家的图景;于民俗展示馆内,刺绣织布、庙会技艺令人驻足,历史的纹理透过非遗活态展陈,跃然眼前。
图2 姜嫄阁
“这里的每一处遗址,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记忆的锚点。”实践团成员在教稼台深有感触地说。团队还深入民俗非遗馆,详实记录“苏绘牌”手工艺等非遗传承项目,在“农耕体验馆”现场体验传统农具,感知农耕文明的厚重与延续。
深入调研——青年之问对接基层之需
在为期数日的走访中,团队多次与当地政府、景区管理人员及村民开展深度访谈。通过与镇政府副镇长面对面交流,团队了解到当前景区在4A级创建过程中面临“淡旺季分化明显、文化深度体验不足”等发展难题。对此,同学们结合文旅融合理念,就节事活动策划、非遗传承互动、品牌内容运营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走进村落,调研组听到了更多来自基层的真实声音。许多村民表达了对参与文旅服务的热情,也期望能通过展示本地技艺实现增收。“我们会讲姜嫄的故事,也会织布刺绣,希望有机会参与到景区发展中来。”村民朴实的愿望,正是乡村文化活力的最好注脚。
同时,团队还在小吃街、游船码头、非遗体验区进行游客随机采访,游客普遍表示希望增加农耕DIY、非遗体验、文化讲解等更具参与感的项目,从“看风景”到“沉浸式体验”,需求转变为景区文旅升级指明方向。
图3 团队成员采访怪味胡豆老板
建言献策——青年方案激活乡村动能
结合调研结果与多轮分析,“乡韵寻踪团”提出了一套紧贴实际的“文旅融合升级建议”:一方面,建议打造以“姜嫄夜祈福”“教稼农耕记”为代表的沉浸式产品,形成以节气、民俗为主题的四季活动体系;另一方面,推动游客服务中心智慧化升级,丰富文化衍生品开发,拓展线上线下营销场景,如“姜嫄护照”“我的责任田”数字体验等形式,增强景区吸引力与回头率。
团队还建议结合地方非遗资源,引入AR等科技元素改造传统展示,提升互动体验。例如在民俗馆设立“手艺擂台”,吸引游客在村民指导下体验织布刺绣;开发“节杖拓印”“关中渔趣”等轻量级亲子项目,释放文旅融合新动能。
图4 民俗小吃街
活态传承——青年之力点亮文化之光
姜嫄水乡作为关中地区独具特色的水乡型景区,既承载着华夏母仪文化与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又具备转型升级为沉浸式文旅高地的现实潜力。“乡韵寻踪团”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分析,在文化挖掘、产品设计、运营建议等方面形成系列成果,为景区后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思路。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落地为实际行动,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以旅兴农、以文润乡”的时代命题。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设施提升”“产业振兴”,更离不开文化自信与青年力量的持续注入。
图5 水乡景观
展望未来——文旅新图景正在绘就
青春不只是书桌前的伏案苦读,更是在田野山川中的行走与探寻。参与本次实践的西安交通大学“乡韵寻踪团”成员深有感触地说:“走进姜嫄水乡,我们不仅是在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在触摸中华文明的根脉。”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实践活动将乡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与青年视角下的创意方案有机结合,既为景区发展带来新思路,也为文旅融合探索提供了现实样本。在调研与共创中,青年学子实现了从课堂知识到乡村实践的有效转化,用脚步丈量时代命题,用行动回应社会需求。
放眼未来,姜嫄水乡正站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起点上。随着景区不断推进4A级创建工作,更多沉浸式、科技化、体验型项目将陆续落地生根。而“乡韵寻踪团”也将继续关注并参与这场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交织的实践旅程,汇聚青年智慧,书写时代答卷。(李荣)
图6 “乡韵寻踪团”实地调研记录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