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抗战戏剧忠魂,寄情桂林山水弦歌。为重温抗战戏剧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广西师范大学“山水弦歌 抗战戏剧”寻迹队于7月3日至17日赴桂林市,围绕抗战戏剧文化群赋能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主题调研实践。实践团成员从理论学习到切身行动,从校园课堂走向社会调研,深入挖掘桂林抗战戏剧的民族精神和民间记忆变迁。团队成员在14天内共调研了10余处抗战戏剧旧址、发放了800余份问卷调查、完成了20余小时的深度访谈并且收集了50余份抗战戏剧历史手稿,让抗战戏剧精神真正地走进青年的心中,勇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桂学博物馆的抗战戏剧展区。陈梦瑶 供图
回顾抗战历史:守望戏剧征程中的“烽火”
为了顺利开启抗战戏剧文化的寻踪之旅,团队成员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来到桂学博物馆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影像资料,最终在指导老师高薇的帮助下制定了一条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文化调研线路。根据桂林抗战戏剧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团队成员重点考察了西南剧展的演出历程和历史意义,并整理了欧阳予倩等抗战戏剧作家的手稿,推动抗战戏剧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1941年底,为了重振抗日救亡的士气,欧阳予倩、瞿白音和田汉等爱国进步戏剧人士发起了举办抗战戏剧盛会的倡议……”桂学博物馆的讲解员向团队成员介绍桂林抗战戏剧运动发生的背景以及历史价值,“那场空前绝后的戏剧运动,不只是为了展示抗战戏剧艺术,更是为了凝聚民心、动员抗战。”通过讲解,团队成员还了解到桂林市文化部门将进一步整理抗战戏剧档案并加强数字化保护工作,推动抗战戏剧经典剧目与桂林文旅融合,使其在艺术创新中焕发新生。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抗战戏剧宣传素材。徐欣宇 供图
重走抗战戏剧旧址:挖掘“红色资源”的“根脉”
经过初步的资料收集和调研培训,团队成员走进广西省立国防艺术社旧址,进行了一场直观而深刻的“行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国防艺术社旧址的工作人员向团队介绍了旧址的维护情况与历史地位,“国防艺术社旧址是桂林市重要的抗战文化遗址,是西南戏剧救亡运动的‘中坚阵地’,此纪念碑的建设与维护有政策性保障。当时国防艺术社汇聚了很多文化名人与艺术家,这些人始终都站在文艺抗战的‘第一线’。”团队成员在一个个真切感人的戏剧运动故事,一块块生动逼真的浮雕文物中探寻抗战戏剧先辈们曾经的革命足迹,切身感悟到“戏剧下乡,戏剧入伍”的抗战斗志。
团队成员表示,将国防艺术社旧址蕴含的红色基因融入自身的专业学习之中,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温度和有力量的大学生,是一项崇高而庄严的文化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在革命文化实践中磨练政治本领,提高思想觉悟,为桂林抗战戏剧文化的精神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国防艺术社旧址。李雨苇 供图
接力传递:当代青年与抗战戏剧的“同频共振”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深刻地认识到桂林抗战戏剧的历史价值,更加坚定了利用新媒体传播矩阵制作抗战戏剧数字档案,并以“短视频+抗战戏剧故事”的模式进行推广,让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文艺作品重新走向大众的视野,让抗战精神在网络时代焕发新的光芒。为了推动抗战戏剧的传承与保护,团队成员还深入桂林市的16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放了800多份调查问卷,涉及到救亡日报社旧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和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除少数学生和文化工作者能够较为熟悉地谈论桂林抗战戏剧文化,大部分受访者对抗战戏剧资源的了解程度较低。同时,各年龄段的受访者普遍倾向于以故事化、数字化的方式来传播桂林抗战戏剧的精神内涵,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活化利用。
抗战戏剧因青年而获新生,民族精神因传承而不朽。下一步,“山水弦歌 抗战戏剧”寻迹队将继续用好桂林的抗战戏剧文化资源,推动抗战戏剧文化进入大学思政课堂,打造出更加优质的抗战戏剧文化宣传成果。(通讯员:吴玉凤 何文平 韦欣晓 陈雨菲 张巍 王泽桂灵)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玉凤 何文平 韦欣晓 陈雨菲 张巍 王泽桂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泽桂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