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杨俊逸、柯哲锐) 7月25日,随着最后一堂“交通强国——探索武汉桥梁之美”课在铁机路社区顺利结束,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星乐服务队”为期三周的“交通强国——探索武汉桥梁之美”特色课程正式落下帷幕。30余个社区与青少年空间、800余名少年儿童、48名青年志愿者、60余节沉浸式课堂、上百座创意桥梁模型……当孩子们高举亲手设计的“未来之桥”喊出“目标是成为桥梁设计师”时,这场由高校学科优势与公益情怀共同托起的“七彩假期”画上了圆满句号。
从“天堑通途”到“童心筑梦”——专业课堂化身城市科普盛宴
“原来鹦鹉洲大桥的‘国际橘’是为了和黄鹤楼的‘红’呼应!”“这座彩虹桥白天通车、晚上还能发光!”自7月5日开课以来,星乐服务队把武汉“桥都”名片搬进爱心托管班:用赵州桥千年历史叩开古人智慧,借长江大桥建设故事传递“自力更生”精神;3D打印的鹦鹉洲模型、一比一斜拉索实验教具,让悬索桥、斜拉桥等晦涩概念秒变“看得见、摸得着”的趣味科普。孩子们在“桥梁导游”带领下,从认识武汉11座长江大桥,到设计“会飞的应急桥”“太阳能垃圾清洁桥”,最终完成属于自己的“未来桥梁”作品。沙湖社区家长张女士感叹:“孩子每天回家都会讲‘桥梁力学’,这是最有意义的暑假!”
▲图为孩子展示自己的作品。摄影:杨俊逸
从“江城”到“柴湖”——城乡云端牵手共赴桥梁之约
7月8日,大柴湖实验小学与泛悦城社区通过云端连线“同上一堂课”,两地孩子互评桥梁设计:武汉学生设计的“太阳能彩虹桥”与柴湖镇学生创作的“会飞的应急桥”隔空PK,最终双双摘得“最佳创意奖”。这场跨越180公里的“教育零距离”实验,让城乡儿童在同一片屏幕前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桥不仅能连接两岸,更能连接城市和乡镇的孩子们!”柴湖镇志愿者翟嘉麒说道。
▲图为志愿者开展“同上一堂课”活动。摄影:高瑞晴
从“青年担当”到“强国薪火”——理工学子的青春答卷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要把知识种进孩子心里。”课程负责人、武汉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2023级本科生柯哲锐介绍,48名志愿者累计打磨教案12版、自制教具200余件,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转化为8岁孩子也能听懂的“桥梁故事”。“孩子们用木条搭出第一座斜拉桥时眼中的喜悦,是‘强国一代’最好的证明。”星乐服务队成员薛宇皓表示,星乐服务队将持续深耕“交通强国”系列课程,让交通强国的概念深入人心。
▲图为志愿者帮助孩子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摄影:张炜
当最后一节下课铃响起,孩子们争相把写有“长大之后要造真正的彩虹桥”的便利贴贴满“梦想墙”。此刻,桥梁不再只是跨越江河的钢铁脊梁,更成为连接童心与强国梦的“未来之桥”。正如志愿者柯哲锐所言:“现在用三周时间,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交通强国的种子,而这座种子长成的桥,在未来终将由他们亲手架向更远的远方。”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俊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俊逸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