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梁雅斯)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薪传”实践队近日走进广州市花都区三华村,开展“非遗薪火映童心,青春筑梦向未来”公益课堂系列活动。通过面塑、武术、民乐、绘画、手工、编织、书法,等七大主题公益课堂,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为当地学生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让非遗文化在三华村沃土中焕发新生。

▲图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薪传实践队出发前的商讨大会

小朋友们通过在面塑课堂学习,传承面塑环保手工艺,面塑老师手把手教学,小朋友们巧手捏塑,栩栩如生的作品展现传统面塑的灵动之美。在最后一堂面塑课上,小朋友开心的举着自己的作品。实践队的成员也是首次了解到面塑这种工艺。因此为了更好地宣传这门课,实践队成员专门去采访了授课老师。老师向实践队成员介绍了本次课堂制作的面塑(醒狮)的过程。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面塑老师拍摄面塑宣传片

以拳术、剑术为主的武术课堂。武术老师一丝不苟地示范每个动作,耐心纠正小朋友们的错误姿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最后的文艺汇演,小朋友们招式整齐划一,尽显武术精神与团队风采。孩子们跟随老师的口令,扎马步、出直拳,动作铿锵有力。在空闲时间,实践队的成员们会和孩子们聊聊天。更好地了解孩子们对武术的认识,更好地协助老师传授武术知识。有位小朋友感叹到:“学习了剑术之后!感觉提高了自身的专注力!”

▲图为武术公益课堂

▲图为实践队小伙伴们与小朋友的合照

由二胡、琵琶、古筝、扬琴、笛子五种乐器组成的民乐课堂。民乐老师每堂民乐课倾注心血,悉心指导每位同学,带领小朋友们反复打磨每个难点。有位对笛子乐器不是很熟悉的小男孩,总是在演练合奏的时候失误。民乐老师为他亲自示范,并且温柔的给了他更多的独立练习时间。通过小朋友们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在最后的文艺汇演,小朋友们与老师精彩绝伦的展现出民乐的魅力。

▲图为民乐公益课堂的合奏现场

编织课堂的小朋友们都是第一次接触编织,学起来比其他课程一开始有点困难。通过编织老师不厌其烦示范每一针法,小朋友们每一堂课努力跟练,千针万线最终成为温暖织物。编织老师带领小朋友们用毛线编织从基础的经纬交错到复杂的图案编织,小朋友们在“一挑一压”中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妙。实践队成员也是首次在这么近的距离了解编织这门工艺。一针一线,是手艺人经过多少次失败而铸造的成功。致敬每一位编织手艺人。

▲图为编织老师为小朋友们讲解针法

绘画(手工)课堂,是最多小朋友的班。小朋友们的画纸上丹青溢彩,绘画老师传授绘画精髓技法,从调色到运笔倾囊相授,小朋友们运用着五彩斑斓的彩笔,在画纸上绽放绚烂艺术之花。原本白花花的纸张,因为小朋友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灵巧的小手,渐渐变得五彩斑斓。小朋友们用彩笔画出心中所想之物,使得每一张原本白花花的画纸每一张纸都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附上了特别的意义,画纸记录着孩子们纯真而充满创意的世界。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绘画(手工)公益课堂上协助老师帮助学员更好的完成作品

书法公益课堂满满着书香气息, 墨香沁心,书法老师悉心指导笔锋走势,小朋友们在提按顿挫间尽情感受汉字韵律之美。纸张上的文字也从一开始的歪七八扭、毫无笔锋,到遒劲有力。中间练习的苦也只有老师与小朋友们知道。实践队协助老师管理书法物资,帮助老师补充物资,确保课堂更好地进行。

▲图为书法公益课堂

文化润心:实践队与三华村的双向奔赴

此次公益课堂采用“理论+实践+展示”模式,每节课均邀请专业教师授课,并设置成果展示环节。孩子们的作品在村屋图书馆展出,吸引家长驻足欣赏。三华村委代表看完文艺汇演的成果展示后,不禁感叹到:“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薪传实践队通过深入乡村挖掘非遗资源,运用现代影像技术记录非遗技艺,打造沉浸式传播内容,助力非遗在乡村地区的活化传承与大众化传播。”是的,让非遗走进三华村课堂,形成三华村文化传承新生态。通过拍摄非遗、传播宣传非遗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非遗传承焕发新活力,代代相传。正是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薪传实践队的服务宗旨。

至此,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薪传”实践队将继续探索“非遗+公益课堂“创新模式,让更多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化动力。

撰文 | 梁雅斯

图片 |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薪传”实践队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雅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雅斯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27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