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肖真成、黄晓雯、卢柳君)近日,围绕玉林师范学院“心语心声,乡伴成长”服务团在阳山村开展的“三下乡”支教活动的实践成效与未来方向,我们进行了深入走访交流了玉林市为民社工服务中心及莲邦爱心公益协会会长蒋来材,以及阳山村驻村干部傅开文、冯卡,分别从组织者、在地观察者的视角分享了他们的见解。访谈聚焦于该服务团支教模式的成果、挑战与优化路径。
蒋来材:雷锋精神引领“持续·融入·共进”支教新篇
玉林市为民社工服务中心、玉林市莲邦爱心公益协会会长蒋来材,作为“心语心声,乡伴成长”服务团“三下乡”活动的关键支持者,强调支教志愿者需具备“能力全面”的特质,运用生动方法、积极心态和系统策略有效开展教学并保障安全。他指出该活动对大学生意义重大:在观念上,深化大学生志愿者奉献价值认知;能力上,锻炼大学生志愿者教学与应变的能力;视角上,拓宽大学生志愿者视野理解乡村实况与发展潜力。面对当前活动存在的短期性、资源匮乏及支持不足等挑战,蒋来材前瞻性地提出未来5-10年理想支教模式的核心方向——“持续开展、融入乡村、共同进步”。这需要建立“接力支教”机制保障延续性,将教学与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并呼吁相关组织精准对接需求、合理配置志愿者,联合政府、企业、学校等力量整合资源,同时关注大学生志愿者成长,最终实现乡村社区与志愿者群体的协同发展。
▲图为服务团成员在采访蒋来材针对雷锋精神对于乡村支教发展的见解
傅开文:聚焦道德与习惯,做孩子成长的温情“引路人”
阳山村驻村工作队员傅开文见证了大塘镇阳山村支教活动带来的积极变化,孩子们如春日新芽般焕发朝气、拓宽视野,并萌生了升学深造的理想。他肯定当前课程与时间安排,并表示学习兴趣提升虽显著,但良好习惯与态度的养成需长期努力,成效尚未完全显现。展望未来,傅开文强调支教核心应聚焦道德教育与习惯培养。鉴于村中留守儿童普遍、易缺失关爱的现状,他呼吁支教老师成为“引路人”,以耐心与温情引导孩子树立道德标杆、养成良好习惯,助力其健康成长。
▲图为服务团成员与驻村队员傅开文探讨乡村支教工作未来的努力方向
冯卡:拓展视野与培养习惯是未来支教核心
阳山村驻村工作队员冯卡高度评价了支教行动对丰富乡村儿童精神世界、拓宽了他们对外的认知,并缓解家长陪伴焦虑的成效;他强调未来支教工作的核心应聚焦于拓展学生视野与培养良好习惯,通过引入新内容方法激发其求知欲,并强调从小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针对课程,他认为现有专题讲座(如反欺凌、普法)的实用价值,但也指出遗憾,部分体育项目因条件限制难以系统开展,建议在保证质量基础上适当丰富课程内容。
▲图为服务团成员与驻村队员冯卡探讨乡村支教工作的核心定位
本次围绕玉林师范学院“心语心声,乡伴成长”服务团在阳山村实践的访谈,清晰展现了本次“三下乡”支教活动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拓宽视野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三位受访者的观点高度凝聚了未来工作的核心方向:深化价值引领、聚焦核心素养、创新实践模式。蒋来材为玉林师范学院“心语心声,乡伴成长”服务团提出的“持续·融入·共进”理念,为破解短期性、资源不足等瓶颈提供了前瞻性框架;阳山村驻村队员傅开文和冯卡则从驻村一线视角,强调了道德习惯养成与视野拓展的长期重要性,并呼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温情引导。这共同指向了一个目标:通过“心语心声,乡伴成长”服务团更精准、更可持续、更富温情的支教实践,实现乡村儿童健康成长与大学生志愿者能力提升的“双向奔赴”,最终助力乡村社区的活力焕发与长远发展。
撰文:肖真成 黄晓雯 卢柳君
图片:韦靖妮
一审:黄丽靖
二审:韦靖妮
三审:蒋康秀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蒋康秀 肖真成 黄晓雯 卢柳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康秀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