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李佳谣)2025年7月19至20日,广东财经大学葵阳梅语实践团对报名参加夏令营的孩子家庭展开家访。志愿者们发现,家长的教育观念正从“唯分数论”转向综合素质培养,但“幼儿园去小学化”政策下的“幼小衔接”焦虑仍普遍存在,而部分家庭已开始探索“快乐教育”的平衡路径。

图为团队导师古华琼老师、志愿者代表与学生家长交流。 罗鑫桐 供图政策冲突下的“补课焦虑”

在谈及幼小衔接话题时,接受采访的家长对“幼儿园去小学化”政策表达了普遍担忧。“幼儿园严格执行‘不教拼音、不教写字’的规定,但小学老师的拼音课程往往过得很快。”一位母亲坦言,孩子零基础入学后因跟不上教学进度,她不得不每晚花2小时额外辅导,“现在周末还要送孩子去拼音补习班,否则下学期更吃力。”

从“被动内卷”到“主动探索”:快乐教育的实践样本

面对教育体系的调整,另一部分家长选择重新审视育儿目标。志愿者们发现,越来越多家庭开始尝试“快乐教育”——在减轻学业压力的同时,通过兴趣培养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其强迫孩子补习,不如多发掘他的兴趣。”一位父亲分享道,他让孩子从小接触书法和口才课程,并带孩子到各地旅行实践,“上次在博物馆看到古文字,孩子主动问我‘为什么这个字像画画’,这种好奇心比分数更重要。”更有家长尝试用编程积木、拼音儿歌等游戏化方式启蒙,例如通过积木搭建教孩子理解简单编程逻辑,“孩子以为在玩,其实已经学了顺序和条件判断的概念。”

学校层面也在同步探索。据五华县第一小学李钧校长介绍,该校在传统课堂外设置了合唱、舞蹈、木偶表演等素质课程。“对语文功底好的学生,我会鼓励他们多阅读、多思考。”一位语文老师兼家长说,常有学生提前完成作业来与我探讨写作,“上周还有学生写了篇故事找我修改,这比刷题有意义得多。”

图为团队志愿者与学生家长交流。 罗以韬 供图

平衡的艺术:在“快乐”与“基础”间找支点

然而,快乐教育并非放任自流。多位家长和老师强调,需在“快乐”与“教育”间找到平衡:完全放弃基础能力培养,可能让孩子在高年级因基础薄弱而受挫。家长可通过游戏化方式引导学习,例如用卡片游戏认字、用儿歌学拼音,而非机械抄写。

“政策调整期,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探索。”实践团志愿者总结道,从焦虑“零基础入学”到探索“快乐教育”,家长观念的变迁,折射出教育生态正在向更科学的方向演进——让孩子在兴趣中成长,在成长中夯实基础,或许才是幼小衔接的理想路径。

图为团队志愿者与学生家长交流后的合照。 谢智豪 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田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3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