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至7月22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花开梦想”实践团前往福建省三明市进行为期9天的实地调研。实践团紧紧围绕“非遗+”主题,通过AI影视创作、走访研学基地、文旅拍照打卡、电商赋能兴农等手段,多视角、全方位地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一)活态传承:水上非遗一木渡河
独木漂,又称独竹漂、独木舟,是一项脚踩竹木、漂行水上的传统技艺。7月15日上午,“花开梦想”实践团参观泰宁金溪绝技-水运年华技艺馆,采访“独木漂”传承人廖宜斌,他介绍道:“独木漂起源于老一辈为了追赶被冲散的木材,利用河道运输木材而磨练出的独特技艺。在八九十年代的池潭村,独木漂甚至成为了每个年轻人的必备技能。如今,独木漂已发展成为一项集民间体育运动与表演于一体的活动。”独木漂不仅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而且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载体,它延续和发展民族文化,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影视下乡:短剧助力乡村振兴
三明市开善乡池潭村致力于打造“80 小镇”影视基地,基地内保留了大量上世纪80年代的新农村面貌。7月15日上午,实践团围绕“新农人”主题,创作了一部以80年代为背景的短剧。该剧聚焦当时农民销售渠道狭窄、产品滞销问题,通过电视导购直播的新型销售模式助力推广农产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三)匠心传承:非遗螺钿文化宣讲
7月21日前往沙县东门古街开展非遗技艺文化宣讲,螺钿作为中国非遗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极高的艺术价值闻名遐迩。实践团运用O2O宣讲模式,突破地域限制,线上开展一场别开生面螺钿文化知识直播课堂,线下提供沉浸式体验平台,成员们化身非遗文化讲解员,指导体验者运用螺钿色系搭配技巧。让更多青年群体认识非遗文化螺钿镶嵌工艺,了解非遗匠心传承的意义。
(四)AI赋能:构建云端非遗梦
7月21日下午,实践团奔赴三明市沙县水美村。调研发现,当地农产品营销存在粉丝群体画像不具体、短视频宣传力度小、AI工具应用知晓率低等问题,成员利用deepseek等AI工具,针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同时,以螺钿、独木漂非遗技艺为例,通过AI制作形象生动的视频,推广宣传非遗技艺,并对后台数据进行多维度解析,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具象的产销指南,让农户用指尖上的“新农具”,高效完成产品的转化率,提高农产品在数字经济发展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文化为媒介,结合地方非遗特色和文旅产业,探索如何运用AI工具实现技能的转变,构建起一套贯穿“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精准施策”的全链条营销服务体系,解析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打造农产品新路径。(撰稿:刘星雨 图片:黄茜)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星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星雨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