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王婷庭、王盼盼、龙伟、杨熙浪)在贵阳市云岩区厚重的历史街巷与观山湖区现代化的城市图景中,红色基因如星火深嵌。7月22日至24日,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张月副教授、陈添鸽老师带领由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硕士生、本科生组成的考察团队踏访深植红色基因的土地,感受秦天真投身革命的赤诚初心,卢焘舍生取义的凛然气节,了解八路军办事处隐秘战线的惊心动魄、杜蓉烈士以青春赴使命的热血担当。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在追寻城市革命记忆的过程中体悟信仰的力量。
海天园是云岩区红色地标中独具包容性的存在。这片空气清新、草木蓊郁的园区内,汇聚了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与贵州革命英烈纪念碑两座精神丰碑。园区内循环播放的贵州将士抗日牺牲事迹,用声光电交织的叙事让参观者驻足垂泪,与镌刻的《贵州抗日阵亡将士录》互为呼应,共同构建起立体的抗战记忆。整齐的老红军墓、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墓与知名学者墓,让不同领域的奉献精神在此交融。走到园区深处,矗立着曾任中共贵州省工委组织部部长、中共贵阳市委书记等重要职务的老共产党员秦天真的墓,绿色大理石碑座上的秦天真与夫人熊蕴竹塑像庄严肃穆,正面生卒年月与背面生平细细铺展着他的人生轨迹,诉说着革面、建设时期的家国情怀。
图为贵州革命英烈纪念碑
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矗立在热闹的民生路内,走进这座民国黔中民居风格的建筑,仿佛能窥探到1938年至1941年间物资转运的忙碌情景——这里曾安全护送周恩来亲属、胡志明等人士,向延安转运大批军需物资。如今云岩区政府将其活化利用起来,以展厅的形式,通过清晰的时间轴让实践团成员得以顺着历史脉络,感悟到战争年代办事处工作人员“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使命担当。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从2024年10月1日开放至今,接待超过万余人。
图为实践队参观八路军贵阳办事处旧址
林青就义处位于毓秀街道的岩壁之间,秦天真题写的碑刻与林青个人塑像诉说着1935年24岁的中共贵州省工委书记林青高呼革命口号、慷慨就义的壮举;云岩区二桥转弯塘的卢焘殉难处的碑刻与观山湖区卢焘墓生平陈列及其挽词,共同还原了1949年67岁的贵阳临时治安委员会主任为守护城市、拒绝反动军阀勒索而殉难的壮举,这两处遗址所承载的,在危难之际为国为民慷慨赴义的精神,诠释了“爱国爱民”的责任担当,现已成为青少年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及党政机关组织缅怀活动的重要场所。
图为林青就义处
图为卢焘殉难处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实践团成员们先后走进两处烈士长眠之地祭奠缅怀,它们分别是杜蓉烈士墓与贵州革命工作人员公墓,从“无腿女战士”杜蓉以残缺身躯坚守信仰,到革命工作人员公墓中12位英雄们用生命托举理想,不同形态的红色印记虽叙事各异,却共同勾勒出“为信念不屈、为家国奉献”的精神群像,让后辈在追思中读懂平凡与伟大的深刻联结。
两天的红色寻访之旅转瞬即逝,但革命先辈用热血与信仰铸就的精神丰碑,已深深镌刻在 “星火逐光” 实践团每一位成员的心中。从云岩区街巷里的红色遗迹到观山湖区延续的精神传承,青年学子们不仅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更读懂了 “星火” 二字的厚重内涵——它既是革命年代点燃的信仰火种,也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撰文|王婷庭、王盼盼、龙伟、杨熙浪
图片|陈时涛、刘文文、凌蕾
审核|张月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婷庭、王盼盼、龙伟、杨熙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盼盼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