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方针,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7月19日,兰州理工大学“红柳筑语”推普工程团队联合共青团东乡县委,在东乡县开展推普志愿服务活动。25名红柳青年深入乡村、校园、产业与非遗阵地,以语言为桥赋能发展,以文化为脉凝聚同心,为东乡县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片 1-“红柳筑语”推普工程队在东乡县人民政府前拍照留念 拍摄:赵子晗

推普进校园:童心筑梦新起点

团队走进锁南镇马场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趣味课堂”。通过拼音游戏、红歌传唱和绕口令等互动形式,志愿者们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此外,团队还举办了“红柳故事会”,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鼓励孩子们成为家庭中的“小小推普员”。在实验小学,志愿者们与留守儿童亲切交流,赠送学习用品和推普读物,累计惠及50余名学生,帮助孩子们用普通话打开更广阔的世界。

图片 2-锁南镇马场学校的孩子们和实践团队积极互动 拍摄:赵子晗

"语言赋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在达板镇电商产业园的培训教室里,"红柳筑语"团队为当地电商从业者带来“语言赋能"培训。针对电商行业特点,志愿者们精心设计了"直播带货话术训练"、"客户沟通技巧实战"等特色课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帮助50余名学员快速掌握行业所需的普通话表达技能。培训现场气氛热烈,学员们纷纷表示这些"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课程,为他们的电商事业插上了语言的翅膀。与此同时,在红庄村和县政务大厅,另一组志愿者化身为"政策翻译官",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话为村民解读最新的惠民政策。团队还协助当地优化政务服务标识,梳理办事指南,让政策信息传递更清晰、服务流程更顺畅,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片 3-实践队成员与达板镇电商产业园人员交谈 拍摄:赵子晗

"语言+非遗"激活文化传承新动能

"红柳筑语"团队深入东乡县非遗文化腹地,创新探索"语言保护非遗"的新模式。在前进村擀毡作坊里,志愿者们化身"非遗记录者",一边向老艺人请教传统擀毡技艺,一边用标准普通话整理记录"弹毛""铺帘"等专业术语,建立起首份东乡擀毡工艺的普通话术语库。城南社区的绣坊中,队员们与绣娘们促膝长谈,通过普通话访谈将刺绣图案中的"富贵牡丹""吉祥云纹"等纹样背后的文化密码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字资料。更富创意的是,团队将非遗课堂搬进校园,开发了"听得见的非遗"系列课程。志愿者们用生动活泼的普通话,为孩子们讲述"一针一线里的民族故事",通过语言桥梁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这种"语言+非遗"的创新实践,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基因,又让非遗传承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图片4-实践队指导老师及成员与林家遗址负责人交流 拍摄:赵子晗

青春实践结硕果 推普行动谱新篇

在实践活动中,"红柳筑语"团队走遍东乡县达板镇、锁南镇等5个乡镇,行程数百公里,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队员们先后拜访了3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收集整理非遗术语200余条,发放精心编印的推普宣传手册300多册,在广袤的东乡大地上播撒下语言的种子。

  图片 5-“红柳筑语”推普工程队在兰州理工大学出发前合照 拍摄:赵子晗

此次实践创新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推普新模式:以校园为起点培育"推普小使者",以产业为依托打造"语言加油站",以非遗为载体搭建"文化传承桥"。这种将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的创新实践,不仅为当地群众打通了信息交流的"最后一公里",更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雯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