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金蔓珊)苹果核属于什么垃圾?用过的纸巾该投进哪个桶?7月18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红荔”支教团走进番禺文化馆,以一堂寓教于乐的“垃圾分类实践课”,用童趣激发环保意识,用实践深化知识认知,在互动中播撒绿色理念的种子。
趣问导入,开启分类探索
“苹果核该进绿桶还是灰桶?”开场便由一个生活化的提问激起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有的信心满满地喊出答案,有的则眉头紧锁、低声求助。这场“小争论”迅速点燃课堂氛围,也为当天的学习埋下伏笔。支教志愿者微笑回应:“别急,今天就来一起搞懂,让每一份垃圾都找到回家的路。”
图为小朋友们在认真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金蔓珊 供图
动画引导,四色桶入心田
《垃圾分类小课堂》动画短片成了孩子们的“环保启蒙老师”。生动的画面中,四色垃圾桶各司其职:蓝色收瓶子、红色装电池、绿色归果皮、灰色纳纸巾。短短五分钟,分类知识悄然“种”进孩子们的心。随后的教学演示中,孩子们纷纷上手,用物品卡片配对模型垃圾桶,“边看边学,边学边做”,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立体、可感。
图为小朋友们认真观看垃圾分类动画片 林金蓉 供图
模拟投放,趣玩中悟环保
实践环节进入高潮,志愿者依次展示不同垃圾卡片:“矿泉水瓶该去哪一桶?”“玻璃瓶又该放哪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课堂气氛热烈而专注。面对混淆项,志愿者耐心讲解、细致引导,纠正错误、深化记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正理解垃圾分类的奥义,养成良好习惯。
图为志愿者展示物品卡片 廖颖怡 供图
图为小朋友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廖颖怡 供图
童心点绿,环保之种悄然发芽
短短一堂课,却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责任的种子。这次在番禺文化馆的环保课堂,不仅带来了知识的收获,更唤起了对绿色生活的认同与践行。“红荔”支教团将继续奔走在育人一线,让更多孩子在知识中成长,在环保中觉醒。
图为支教团志愿者与文化馆工作人员、指导老师以及小朋友们合影留念 金蔓珊 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金蔓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蔓珊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