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陈裕函、柯子尧)近日,闽南理工学院光电与机电工程学院“光电青年说”非遗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在7月9日至11日走进同安,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非遗探索之旅。他们以“红韵 + 非遗 + 学科融创”为核心路径,深入多个场所,为队员们展现了传统与创新融合的魅力,也彰显了工科青年在非遗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同安区民间文艺协会深感欣慰与自豪,接下来一起回顾这次精彩的实践活动吧!

Part 01对话匠人:感悟非遗坚守之美

同安锡雕:百年传承,匠心闪耀

同安锡雕,作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同安民间美术中的璀璨明珠。实践队的第一站便来到了同安传统锡雕技艺传习中心。在这里,传承人郑天泗、庄亚葵两位大师,用生动的讲述让锡雕百年传承史仿佛鲜活地呈现在大家眼前。队员们更是亲身体验,亲手敲打锡料,深刻体会到“一刀一刻见功夫,千锤百炼出精品”的真谛。他们明白了,非遗不仅仅是一门手艺的延续,更是一种“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传承。这种精神,正是同安民间美术得以代代相传的灵魂所在。

厦门漆线雕:千年蜕变,执着追求

厦门漆线雕,起源于唐代,是国家级非遗、闽南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在同安民间美术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实践队来到鹭艺轩漆线雕传承基地,传承人郭劲旺先生为大家讲述了漆线雕的千年蜕变历程。当队员们亲自尝试勾勒漆线时,却屡屡遭遇断裂的困扰,这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这项技艺“经百道工序,方得一件精品”的严苛要求。也正是这种对极致的执着追求,让漆线雕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同安民间美术的一张亮丽名片。

Part 02溯脉寻根:探寻红韵深厚底蕴

五龙窑旧址:千年窑火,技艺传承

非遗的根,深深扎根于红色沃土与历史土壤之中。实践队来到厦门五龙窑旧址,这里的残垣断壁与散落瓷片,仿佛在诉说着闽南陶瓷的千年窑火。艺术馆里陈列的作品,更是清晰地展现出技艺随时代演进的脉络。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同安民间美术在岁月中的变迁与发展。

同安县衙旧址:红色记忆,文化交融

同安县衙旧址见证了同安数百年的行政变迁,在革命年代更是进步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毗邻的闽台民俗文化展示馆内,丰富的展品诉说着两岸同胞共抗外侮的历史,展现了同安民间美术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而在朱子学院千年哲思与红色文化的时代理念交相辉映,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是融入中华文化血脉的核心力量。这也为同安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光电青年说”实践队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脉络,以工科思维破解传承难题。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青年一代既能守护传统根脉,更能以创新为非遗注入时代动能。让我们共同期待同安民间文艺在未来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7月11日,实践队走进厦门博物馆、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丰富展品诉说着城市过往。队员们结合展品历史渊源和技艺内涵为参观者解说,让人领略厦门的悠久历史和闽南丰富的传统文化。 在厦门科技馆,现代科技与传统非遗文化巧妙呼应。队员们在解说中融入对“传统与创新”的思考,引导大家感受历史与科技的交织,加深对城市文化底蕴的理解。

融创赋能:开辟传承新径

针对非遗传承中的现实困境,实践队发挥学科优势,探索传承新路径。针对漆线雕“线细难控”,团队探索用3D打印技术预制文创产品胎体,保留匠人核心技艺,减少重复劳动,预留个性化设计空间;聚焦锡雕“力度难掌”,计划通过三维扫描复刻经典纹样,结合数控工具完成初步塑形,让匠人专注手工精修。这种“技术做减法,匠心做加法”的思路,以创新守护初心,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光电青年说”实践队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脉络,以工科思维破解传承难题。他们用行动证明,青年一代既能守护传统根脉,更能以创新为非遗注入时代动能,让红韵与匠心在科技赋能中绽放更持久的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裕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裕函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6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