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王召飞)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发挥高校专业优势服务基层发展,今夏,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团委书记侯龙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王召飞的带领下,组建两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分别以“文化互动赋能乡村教育”与“语言服务助力乡村产业”为方向,深入菏泽乡村一线开展实践活动。两支团队虽聚焦领域不同,却始终秉持“以专业所长助乡村振兴”的初心,在教育与产业两条赛道上同步发力,用青春力量绘就乡村发展新图景。

菏你童行筑梦:文化互动为乡村教育播撒希望

“文传薪火暖童心,青春携手共前行”——在牡丹区大闫庄小学的校园里,这条横幅见证了一场跨越年龄的温暖联结。7月,“菏你童行 筑梦成长”志愿服务队在此启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牡丹区委副书记、兼任牡丹区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专班组长李倩、大闫庄小学校长苏子成等领导到场寄语,期待通过校地联动为乡村教育注入新动能。

活动以“精准帮扶+趣味互动”为特色,志愿者与小学生们首先进行一对一结对:拥抱破冰、赠送学习用品礼包,再共同在横幅上签下名字,一份份期许与关爱在笔尖流转,正式开启了深度陪伴之旅。而传统文化的种子,正悄悄藏在每项互动里生根发芽:创意书签DIY环节,孩子们临摹着“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配画,细绘着菏泽牡丹的故事,志愿者在旁轻声讲解诗句意境与家乡温情,让文化在笔尖流转中浸润心灵;在“你划我猜”成语游戏环节里,“猴子捞月”“画蛇添足”被演得活灵活现,欢笑中不仅拉近了距离,更在志愿者的讲解中让孩子们读懂了成语背后的文化密码;汉字拼图活动则像一场探秘,孩子们拼出“林、苗、菏”再组句,指尖碰撞间尽显汉字构造的妙趣,最终高举玩偶的笑脸与志愿者的笑容交相辉映,温暖如春日阳光。

▲图为“菏你童行 筑梦成长”志愿服务团队与大闫庄小学生开展你划我猜活动

活动尾声的合影里,志愿者的笑意与孩子们攥着礼包的腼腆笑容定格成初夏最动人的画面。这场实践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用陪伴播撒梦想”的教育实践——志愿者用青春热情点燃孩子们的求知欲,更让乡村教育在文化互动中焕发新活力。

推普赋能产业:语言服务为汉服发展打通脉络

当教育帮扶在校园里传递温暖时,另一支团队正深入曹县汉服产业集中区,以“推广普通话,赋能产业兴”为主题破解发展瓶颈。随着曹县汉服产业迅猛崛起,孙庄村等加工点的从业者们却被方言口音重、专业术语表达不清所困——超七成从业者存在平翘舌音不分问题,电商主播对“织金”“香云纱”等术语发音准确率不足六成,甚至因沟通不畅流失订单。

针对这一痛点,志愿者们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打造了一系列“接地气、见效快”的特色服务:在孙庄村党建服务中心的“纠音课堂”上,“四是四,十是十”的绕口令与汉服工艺知识结合,帮从业者攻克发音难点;“直播场景角色扮演”中,志愿者模拟客户互动,让主播们在实践中打磨话术,曾因方言卡顿的李女士流畅说出“香云纱汉服的传统工艺”时,现场掌声雷动;团队还搭建线上学习平台,上传发音视频与术语音频,方便从业者利用碎片时间提升。

大集镇学区主任安森严等当地领导对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高度认可:“普通话成了连接乡村与大市场的桥梁,让汉服文化传得更远了。”

▲图为志愿服务团队走进汉服基地,宏观调研

▲图为志愿服务团队成员带领从业者开展针对性活动

双轨并行绘就乡村振兴新篇

从校园里的文化浸润到车间里的语言赋能,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的两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教育为笔、以产业为墨,共同书写着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答卷。前者用陪伴种下梦想的种子,让乡村教育有温度;后者用专业架起沟通的桥梁,让特色产业有活力。

▲图为“菏你童行 筑梦成长”志愿服务团队与大闫庄小学小学生的大合影

▲图为志愿服务团队与大集镇领导、从业者代表合影

未来,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既拓展乡村教育帮扶的长效机制,也完善产业语言服务的常态化支持。正如实践中闪耀的青春身影所示:当教育的阳光照亮童心,当产业的动能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在青年担当与专业赋能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撰文 | 王召飞

图片 | 沈敬蕊 石晴晴 解颖迪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馥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馥妙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7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