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国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引导青年学子厚植爱党爱国、拥军报国情怀,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联合海曙区段塘街道丽景社区共同开展“我们的家园”之“青春伴夕阳,军魂映初心”主题活动。学院师生与社区老兵齐聚一堂,通过军旅故事分享、新老兵结对、实践互动等形式,在军魂传承中筑牢育人根基,让“强国复兴有我”的信念在青年心中扎根生长。

活动现场,四位不同年代的党员老兵相继登台,用滚烫的记忆为学院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初心课”。80岁的李友定老兵讲述寒冬雨夜悬崖站岗的惊险经历时,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但那次之后,再大的困难都不怕了”,老人的坚韧让在场学子屏息聆听,不少同学悄悄红了眼眶;73岁的朱水鱼老兵笑着回忆从154厘米长到170厘米的军旅岁月,“部队是第二个家,炼体魄更磨意志”,他带领新兵操作炸药包的担当,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苦与甜”背后的责任重量。

▲图为团队成员梁馨尹与老兵进行深入交流学习并记录

当53岁的陈冰老兵谈及13年军旅中服务参战老兵的经历,“他们的坚韧乐观教会我什么是责任”,学院退伍学子纷纷点头共鸣;32岁的洪郑飞分享从“打退堂鼓”到爱上部队的转变,更让在场青年感受到军营对意志的锤炼——这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军旅故事,如同一颗颗火种,在人工智能学院学子心中点燃了对“担当”二字的深刻思考。

▲图为退伍老兵在给社区的孩子们分享部队的真实经历

我院大学生退伍士兵的分享,则让“军魂传承”有了更鲜活的青春注脚。26岁的丁浩然是学院学子中的“硬核代表”,他身着迷彩元素的T恤,讲述了五载军旅中的三次“极限考验”:冬奥安保时零下25℃的坚守,睫毛凝霜却如钉子般伫立;涿州抗洪时48小时浸泡在齐腰洪水中,搬运物资、转移群众直至手臂抬不起;跨区演习时顶暴雨战酷暑,在风浪中完成训练任务。“汗水褪去青涩,奉献定义价值”,他退伍复学后,将军营练就的自律与执行力融入学业,不仅攻克专业难题,更在军事竞赛中夺冠,还主动投身学院征兵宣传,用亲身经历鼓励学弟学妹“到军营去”。

▲图为2022级入伍的“新兵”黄栋浩进行军营时光分享

22岁的黄栋浩是学院2022级入伍的“新兵”,他回忆在江西武警总队的两年时光,凌晨四点的星光与暴雨中的哨位是最深刻的印记。“2023年除夕夜,城市万家灯火,我和战友在寒风中跺脚取暖,一句‘哨兵同志辛苦了’,让我懂了坚守的意义。”如今回到校园,他保持着军营的早起习惯,军训时主动担任教官,把战术动作毫无保留教给同学;期末复习时,如站岗般专注攻克专业难关。“军营教会我扎根,就像白杨树,根扎得深,才能看得远。”他的分享让在场同学深受触动,不少人在笔记本上写下“向榜样看齐”。

▲图为大学生退伍士兵与社区老兵的“青春伴夕阳”结对仪式

活动中最动人的环节,是学院大学生退伍士兵与社区老兵的“青春伴夕阳”结对仪式。在庄严的氛围中,我院大学生退伍士兵向老兵敬上军礼,郑重签下结对承诺——未来将依托学院专业优势,定期开展走访关怀与“数字助老”行动,用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帮助老兵跨越“数字鸿沟”,让青春力量守护岁月荣光。这不仅是一次结对,更是一场跨越代际的“军魂接力”,让老兵的坚韧与青年的担当在握手间完成精神传承。

▲图为人工智能学院“薪火戎光”实践小分队团队合影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书记张青波表示,此次活动是学院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老兵讲历史、青年谈担当”的互动模式,让我院青年学子在真实的军旅故事中触摸信仰温度,在结对实践中践行责任使命。下一步,学院将持续推动国防教育与专业育人融合,把军魂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青年学子以老兵为榜样,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攻克技术难题、服务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让“强国复兴有我”的誓言在青春赛道上熠熠生辉。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逢沛 周戴嘉 汪小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逢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