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匠韵守匠心” 小分队先后走进宁波舟山港、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卷烟厂和台州吉利公司,开展以 “工匠精神的现代诠释与传承” 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从 “大国工匠” 竺士杰的 “高空穿针” 绝技,到劳模万亚勇的 “毫厘匠心”,到冯海师徒的智能赋能探索,再到 “汽车工匠” 吕义聪的 “装配匠魂”,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观摩、人物访谈、技术体验等形式,深度挖掘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技术内核与价值传承。

此次跨场景实践研习使参与成员深刻体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核,既蕴含着千锤百炼的执着坚守,更激荡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革新动能。这场纵贯港口枢纽、生产一线与制造现场的沉浸式探索,使实践参与者逐步把握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对实践层面有了更多的感悟。

第一站:港口里的匠心——以专注铸就“中国速度”

小分队首站抵达宁波舟山港。在港口展馆,成员们通过竺士杰的事迹展览和集装箱模型,触摸到 “世界强港” 背后的匠心力量。竺士杰创下每小时起吊 185 个自然箱的世界纪录,其 “高空穿针” 的绝技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对物理规律的钻研与操作本能的锤炼。

对话竺士杰:匠心是“点滴汇江海”

“技术创新绝非偶然,而是将日常观察转化为突破。” 竺士杰的分享让成员们看到,工匠精神是 “教学相长” 的传承。他寄语青年:“厚积方能薄发,沉心积累才是根本。”

▲图为小分队在宁波舟山港观摩桥吊模型

当竺士杰站在基地 12 楼俯瞰港口,目睹巨轮鸣笛与机械轰鸣交织的壮阔图景时,他深知这震撼人心的画面背后,是无数工匠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与默默坚守。从技校毕业到成为世界级工匠,竺士杰的每一步都印证着:真正的创新从不是灵光乍现,而是源于对工作细节的持续观察与深度思考。他独创的 “竺士杰操作法”,正是将日常操作中的点滴感悟,汇聚成改变行业格局的江河。

站在同样的观察点,这幅奋斗图景也成为了匠心精神最生动的注脚。竺士杰的成长路径证明,工匠精神不仅是 “一生一事” 的极致追求,更是支撑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站:工厂中的匠韵——以执着淬炼“毫厘匠心”

团队走进中大力德智能传动公司,对话全国劳模万亚勇。展厅内,精密零件的光泽折射出 “智造精工” 的匠心凝铸。万亚勇用三十年诠释 “专一业守初心”—— 从粗加工到装配,每一道工序的严谨,成就了中大力德的市场领先地位。

匠心如琢:万亚勇的箴言与坚守

万亚勇的职业生涯,是三十年如一日的技艺深耕。在数控机床的嗡鸣声中,他以毫米为尺,以匠心为笔,将每个零件都雕琢成工艺品。这种对细节近乎苛刻的追求,不仅让中大力德的产品在精密传动领域树立标杆,更诠释了何为 “守拙求真”。当被问及坚守的秘诀时,他抚摸着展柜中的齿轮说道:“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把手艺刻进骨子里的执着。”

▲图为参观中大力德有限公司产品展示馆

他赠予团队的人生箴言 ——“抬头需要实力,低头需要勇气”,道出了工匠的谦逊与自信。成员们有感而发:“工匠精神是以精进为舟、以坚守为锚的漫长航程。”

在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 “守拙求真” 的职业态度。万亚勇的故事启示青年:唯有将热爱注入平凡,才能在方寸之间铸就非凡。

第三站:智能赋能的匠新——以创新激活传统制造

小分队探访宁波卷烟厂,见证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传统制造。制丝车间内,全自动输送系统实现工序无缝衔接,各类设备在智能调度下高效协同运转。在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冯海分享了他的成长故事:从编程优化生产到鼓励徒弟试错,他始终坚信 “机器再智能,也离不开人的温度;技术再先进,也要服务于产业发展”。

匠心传承:人与技术的和鸣

“把专业变成爱好,才能深耕出彩。”冯海与师傅邵工和徐工的互动,展现了匠心传承的温情与严格。成员们意识到,智能制造并非机器替代人力,而是“人与技术协同“的升级。

▲图为倾听冯海讲解卷烟厂流水线工程

这种协同的深层逻辑,在于对‘人’的价值的再发现。当冰冷的算法遇见经验丰富的工匠,当数据流与手工技艺产生化学反应,看到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对‘匠心’内涵的拓展 —— 它既包含对技艺极致的追求,也涵盖对技术伦理的坚守。正如冯海所言:“机器再智能,也离不开人的温度”,这种温度既体现在对生产流程的人性化设计,也彰显于对产业初心的执着守护。

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需要工匠精神与创新思维的融合。作为人工智能专业学子,更应让技术扎根产业需求,成为 “守正创新” 的践行者。

第四站:车间里的匠魂——以坚守诠释"中国智造"

小分队走进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近距离感受技能人才培养的匠心传承。在实训基地的墙面上 “把车修到极致” 的标语与 “螺丝扭矩藏态度” 的教学细节,彰显其对技术根基的极致追求。虽未直接进入工作室,团队通过历史文化馆领略了学院底蕴,吕义聪寄语青年 “做好自己,不被他人定义人生”,以冠军经历诠释工匠精神与成长真谛。

对话工匠传承:培育“技能基因”的匠苗

从赛场冠军到车间匠人,吕义聪用二十年磨一剑的执着诠释了何为‘极致’。面对汽车噪音难题时,他亲手拆解千余零件、彻夜排查故障根源,将 “把车修到极致” 的信念转化为可触摸的技术突破。这种对细节的偏执,正是工匠精神最鲜活的注脚 —— 当行业追求效率至上时,他选择用螺丝刀丈量责任的重量。

▲图为参观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文化馆

“技术迭代越迅猛,越需要扎根传统的定力。”吕义聪在教学中始终强调 “根基深才能攀高峰”,他带领学生调试新能源汽车系统时,不仅传授故障诊断技巧,更以 “每一粒螺丝的扭矩都藏着态度” 的箴言,将精益求精的职业伦理融入实践。这种“手把手教真本事”的育人方式,让工匠精神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复制的技能基因。

“造车与育人本就是同根共生的技艺。” 吕义聪提出的 “一手造车,一手育人”,揭示了产业升级的核心密码:当智能制造浪潮席卷而来,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机器替代人力,而在于 “人与技术协同” 的深度进化。技术越进步,越需要人的匠心传承 —— 这正是吕义聪用千万次调试与教学实践印证的真理。

匠心永续,创新致远

四天的实践探索中,“匠韵守匠心” 小分队见证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多元诠释 —— 它是竺士杰在港口机械中追求极致的 “中国速度”,是万亚勇于精密制造里淬炼的“毫厘匠心”,是冯海师徒用智能技术赋能的 “传统新生”,是吕义聪在汽车装配中演绎的 “匠心坚守”,更是无数产业工人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的不凡篇章。

▲图为“匠韵守匠心”小分队合影

这场跨越港口、工厂与院校的实践之旅,已然勾勒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完整图谱:它既是锉刀与游标卡尺丈量出的精度,也是代码与算法编织出的未来;既需要老匠人 “择一事终一生” 的坚守,更呼唤新青年 “以创新致初心” 的担当。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唯有让匠心精神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让技术创新成为驱动产业跃迁的核心动能,方能让制造业的匠魂在智能时代绽放新的光芒。(通讯员: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王涵萱)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逢沛 王涵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逢沛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36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