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至12日,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红遗经彩中华文脉传承实践团赴重庆市铜梁区安居镇,开展以“寻红脉·承非遗·兴乡村”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追溯红色精神、体验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旨在以经济学视角赋能文脉传承,用青春行动践行使命担当,为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寻红脉·承非遗·兴乡村 —— 经院实践团启暑期“三下乡”,乡村振兴“拓”新篇
7月9日,实践团在西南政法大学敬业楼5032会议室举行“三下乡”行前动员会。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黄坚平、党委副书记杨化及指导老师陈玮琦、吴垟成出席会议,会上明确实践目标与安全纪律,要求实践团将所学经济学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高度的责任感深入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三下乡”行前动员会合影
7月10日,实践团在铜梁区安居镇人民政府会议室举行启动仪式。安居镇团委书记王玉婷期待实践团借多元渠道广泛宣传以扬安居古韵,为安居镇文脉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实践团指导老师陈玮琦强调,实践团需扎根乡土,在解决问题中增长才干。实践团负责人钟朝丽承诺实践团会以“眼有活、心有光、脚有泥”的态度投身实践。
▲图为实践团于铜梁区安居镇开展“三下乡”启动仪式
随后实践团赴丘田间农耕文化基地与当地村民们就乡村发展、农耕文化传承等主题,展开面对面交流,倾听记录乡村真实声音。金融教研室吕晖蓉副教授连同实践团成员一起为村民们开展了一场反诈骗反洗钱宣讲,以案说法破除村民认知盲区,提升村民金融安全意识,切实打通乡村金融安全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图为实践团开展“反洗钱”宣讲
二、赴铜梁·探古镇·绘振兴 —— 经院实践团解安居文脉密码,非遗传承“焕”新彩
7月11日,实践团走进安居古镇,来到古城县衙开展一场题为“寻廉脉”——廉洁教育宣讲。实践团宣讲员王希琪通过历史案例与时代要求的结合,阐述了廉洁自律的重要意义,让在场者深刻感受到廉洁文化的时代价值。
▲图为实践团于古城县衙开展廉洁教育宣讲
随后实践团前往古镇湖广会馆、文庙及龙灯工坊,沉浸式体验川剧、龙舞、彩扎等非遗技艺。体验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探访为起点,用文字、影像去记录,把今日的所见所闻所感传递给更多人,用实际行动为非遗的传承添一份青春力量,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魅力,助力千年技艺在新时代延续文脉。
▲图为实践团于文庙学习龙舞基础技能
▲图为实践团于龙灯工坊体验彩扎龙珠
同时,实践团还深入古镇核心区域与当地商户、手艺人和部分当地居民,围绕古镇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乡村振兴融合等内容进行采访,用青春视角探寻千年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之道。
三、踏红迹·铸初心·汲力量 —— 经院实践团访邱少云纪念馆,信仰火种“燃”心间
7月12日,实践团前往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重温邱少云烈士严守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践团成员们通过沉浸式参观,深刻体会到邱少云烈士在苦难中淬炼的坚韧与担当,以及他为整体战斗胜利,始终严守潜伏纪律,用生命践行“纪律重于生命”的誓言。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红色文脉的追寻,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通过走近英雄、感悟精神,实践团成员们进一步明确了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在日常中践行坚韧、担当与纪律,让英雄精神成为青春路上的“指路明灯”。
▲图为实践团参观邱少云烈士纪念馆
▲图为实践团于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合影
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经济学院红遗经彩中华文脉传承实践团在追寻红色根脉、传承非遗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交出了一份生动的青春答卷。实践团负责人钟朝丽表示,后续将结合经济学专业知识撰写调研报告,为安居镇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提供青年智慧,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经济协同发展,让红色精神与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撰文|钟朝丽 贺奕婷 陆春卉 彭雪婧
图片|钟朝丽 贺奕婷 陆春卉 彭雪婧
审核|陈玮琦 吴垟成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钟朝丽 贺奕婷 陆春卉 彭雪婧(红遗经彩中华文脉传承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朝丽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