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林工程学院 “白鹭文脉守护团” 实践队抵达江西赣县白鹭古村,开展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从 “四水归堂” 的建筑智慧到 “抢打轿” 的民俗活力,他们用专业视角记录古村文脉,以实地调研探寻古村活化路径,在青砖黛瓦与田间巷陌间书写一段传统与青春共鸣的保护篇章。
图为实践队员抵达白鹭村合照。孔林 供图
文化溯源:从捐书仪式到座谈识村情
7月16日,实践队抵达白鹭古村后,首先在白鹭书院举行了捐书仪式。一本本崭新的书籍被整齐摆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这些书籍不仅承载知识,更寄托着我们对古村未来的美好期许。”实践队队长胡佳表示。
图为实践队员将捐赠书籍摆放至书架。刘佳祺 供图
下午,实践队在白鹭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白鹭乡文旅干事王妍开展座谈,系统了解古村基本情况:从南宋 1136 年钟氏先祖定居建村的历史,到九井十八厅、王太夫人祠等建筑的保护现状;从东河戏、抢打轿等非遗的传承情况,到古村当前面临的人口、建筑维护等实际问题。“古村不仅是历史遗存,更是活态文化载体。”王妍介绍,“这里既有国家级非遗东河戏的悠扬唱腔,也有中秋烧瓦塔的火热祈愿,还有抢打轿、制擂茶等民俗技艺”。队员们认真记录,为后续保护工作积累素材。
图为实践队与白鹭乡文旅干事进行座谈。孔林 供图
建筑解码:调研中探寻客家人的生态智慧
7月17日上午,在白鹭村退休老支书钟义有的带领下,实践队开展建筑文化专项调研。在“王太夫人祠”,老支书指着建筑对队员们说:“这祠堂是二进天井式,砖木用料看着简朴,实则藏着巧思。你看二楼义仓的门窗,都是顺着风向开的,谷粮放里头不潮,咱客家人盖房子,从来都是跟着自然走,好用又省心。”
图为实践队跟随老支书开展建筑文化专项调研。孔林 供图
在“世昌堂”,老支书站在天井旁继续介绍:“这‘四水归堂’的天井可是个宝。”说着,他抬手示意队员观察屋檐走势,“雨天雨水顺着屋顶流进天井排水,晴日阳光能直直照进堂屋,这是‘雨天排水、晴日采光’的门道。”园林专业队员当即手绘结构图,在图纸上标注出老支书说的生态功能,还补充了村民常说的“聚水如聚财”文化寓意。
图为园林专业队员手绘“四水归堂”结构图。刘佳祺 供图
非遗体验:在“抢打轿”中感受文化脉动
作为赣县白鹭村独有的古老习俗,“抢打轿”承载着客家先民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寄托。7月17日下午,在白鹭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实践队队员们亲身体验了这一充满活力的非遗民俗,在力量与呐喊中触摸古村文化的鲜活脉动。在世昌堂祠外广场,一座“井”字形粗大木架——“打轿”被众人高高擎起。在“三起三落”的号令中,木架重重击地三下,伴随震耳欲聋的“发!发!发!”呐喊,实践队员们如离弦之箭扑向木架,展开激烈争夺。
图为实践队员参与“抢打轿”活动。刘佳祺 供图
汗水浸透了衣衫,欢呼声响彻古村。“那一刻,我们不是在表演,而是真正融入了古村的文化血脉。”队员孔林激动地说。围观的村民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这种代代相传的民俗活动,正通过年轻人的参与焕发新的生机。
“活化”探索:行动中续写客家的文化新篇
“我们不只做文化遗产的观察者,更要做历史文脉的传承者。”队员邱琴在每日例会中谈到。目前实践队已完成40份村民访谈、3 处核心建筑测绘、100 余张现状照片记录,接下来将按计划聚焦“古村公共空间”“非遗传承”等议题开展深度调研。
后续,团队将设计“微更新”初步方案,制作“生活中的文化遗产” 科普折页,并通过短视频传播古村文化。在这场跨越古今的对话中,年轻学子们用专业与热情,为古村保护注入青春力量。
撰稿:邱琴、王玉红、钟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仁,邱琴,孔林,刘佳琪,胡佳、许悦,黄慧君、钟雅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仁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