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小红匠”实践队于2025年7月5日至7月7日深入抚州市金溪县何源村,开展了一场以“AI赋能乡土”为主题的创新实践。队员们通过系统性的乡村调研与AI技能培训,激发共鸣的赋能改造讨论以及共创数字作品,探索了智能科技服务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实践队抵村后,首要任务是深入细致的乡村调研。队员们穿行于街巷田野,用手机镜头系统捕捉清九公祠、特色民居、巷道布局、石刻家训、砖雕纹饰及自然景观等乡村肌理核心元素。运用AI图像增强技术,他们对采集影像进行智能处理——优化细节、提升清晰度、还原色彩,让历史建筑与特色文化符号在数字世界焕新,初步构建起何源村“数字肌理库”,为后续工作奠定数据基石。

在完成调研建库后,实践队随即组织AI技能培训。于南园会议室,他们架设投影设备,手把手指导村民使用智能手机及DeepSeek、豆包等AI工具优化图片。模糊老照瞬间清晰、黯淡村景重现光彩的直观效果,极大激发了村民兴趣。村民南宫琦当场尝试美化风景照,年轻人则热议数字宣传应用。此次培训使村民掌握了基础AI图像处理技能,点燃了其运用数字技术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为后续赋能储备了关键人才。

培训的成果迅速转化为行动。实践队带着AI优化的影像深入村民:携修复的旧照与长者漫步街巷,清晰画面瞬间唤醒尘封记忆,历史故事在老人们的讲述中鲜活重现;在清五公祠展示AI生成的新老对比图与规划构想,直观呈现家园价值与发展潜力,点燃村民认同与参与热情;移步稻田,对比AI优化照片与实景,村民惊喜指点金穗田埂的细节差异,切身感受科技捕捉土地律动的细腻。这些影像巧妙连接了何源村的过去与当下,深化了对变迁与潜力的理解,使科技成为凝聚乡情、激发共筑家园意愿的温暖纽带。

基于前期积累的调研数据、村民新掌握的AI技能以及被点燃的乡情,村民与“小红匠”队员携手共创数字作品。大家共同利用AI优化后的影像素材,完善何源村的“数字记忆库”。村民们积极运用DeepSeek、豆包等工具,亲手美化家乡风景照、修复家族老照片,创作饱含乡情的数字内容。同时,热烈探讨如何将这些数字资产应用于宣传家乡风貌、发展乡村旅游、记录乡土文化等实际场景。这些共创成果不仅是技术产物,更是村民对家园深情的数字化凝结,承载着对何源村美好未来的共同期盼。

在数字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的征程上,“小红匠”们以科技为笔,乡情为墨,在何源村书写了前沿AI技术深度融入乡土、赋能发展的生动实践。他们用镜头记录乡韵,用AI点亮价值,用影像凝聚人心,探索了以数字化手段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路径。技术迭代不息,但对乡村发展的赤诚之心与创新探索永不止步。他们相信在科技赋能与村民内生动力的共同驱动下,何源村的振兴之路必将如村前奔涌的溪流,生机盎然,奔向美好未来。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谢旻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旻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