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王泽栩) 夏日炎炎,正是挥洒青春汗水的好时节。清职院“清青非遗路线”突击队积极响应2025年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召唤,踏上了前往英德市沙口镇的征程。在这里,他们不仅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更与当地乡亲围绕非遗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展开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深度对话。

非遗活化·清末客家围楼罗家祠堂

清末客家围楼罗家祠堂,斑驳的砖瓦诉说着时光。在罗家祠堂客家围楼内,突击队的队员们触摸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建筑智慧。夕阳斜斜地透过窗格,洒下暖黄的光晕。屋檐上的鸟儿收拢翅膀,影子在檐角轻轻摇曳。罗家祠堂静默伫立,褪色的墙砖瓦片,仿佛封存着无数未诉尽的老故事。

“清青非遗路线”突击队队员们深入调研,挖掘罗家祠堂的“前世今生”,利用短视频矩阵为罗家祠堂制作宣传短片。通过新旧对比展现其变迁,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一个热门研学点,让“罗家祠”被更多人看见,助力乡村发展。

对话非遗·聆听沙口闹花灯匠心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何去何从?是坚守,还是任由其消逝?“不能让老祖宗的手艺在这一代断了。”非遗传承人徐婆婆感慨道。

“闹花灯”是沙口镇民间舞蹈艺术,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承载着岭南地区的民俗记忆与情感。2007年,它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参与度低等问题日益凸显,这项非遗技艺的存续面临严峻挑战。

为破解这一传承困境,突击队员创新性推出“闹花灯”沉浸式体验项目,并面向高校招募大学生担任“非遗体验官”,既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又精准对接"百千万工程"对基层人才的需求。同步推进"非遗进校园"计划,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在青少年群体中播撒文化火种,构建"校地联动"的长效传承机制,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

双向奔赴·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共融

通过这一场暑期“三下乡”之旅,不仅是文化寻根,更是一次青年与乡村的“双向赋能”。清职院清青非遗路线团队以“专业赋能 + 文化传播”的实践模式,不仅为当地非遗文化注入了青春活力,推动了闹花灯非遗特色文化宣传与推广,还实现了校地资源对接、人才智力下乡的服务目标,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END——

图片来源:“清青非遗路线”突击队

撰文:全文卓、王泽栩

审核:王泽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泽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泽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3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