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七月的扬州宝应县暑意渐浓,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爱为舟,以学为帆”团队踏着夏日节拍,在这片荷藕之乡开启了一场集教育帮扶、生态调研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社会实践之旅。从荷园藕田的深度调研到“宏志少年“暑托班的趣味课堂,从土壤科普的知识播种到数字技术的乡村探索,团队以专业为笔、以爱心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青春注脚。
▲图为小组成员合照
7月15日,小队成员在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镇锦城社区开展了“荷”你同行,乐享一夏“公益暑托服务”项目的活动启动仪式与开班第一课的授课工作。这堂广受好评的生动课堂,背后是实践小队对当地儿童科普教育的用心筹备。开班第一课上,李厚霖同学以“土壤健康”为主题,一句“土壤里有哪些小伙伴”的趣味提问,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引发热烈讨论。
▲图为开班第一课
从土壤组成的奥秘到污染防治的方法,孩子们在观察土壤样本时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绘制保护海报时倾注了满满的创意——生态保护的种子,就在这些互动体验中悄然在他们心间扎根。整堂课寓教于乐,用鲜活有趣的形式引导同学们走近土壤、认识土壤,更让土壤保护的意识如春雨般浸润童心。
7月16日,团队前往扬州市宝应县,开启了宝应荷园的调研之行,并参观了荷藕展示馆,深入了解当地藕产品的发展史以及特色藕制品的制作工艺。
▲图为宝应荷园合照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宝应荷园的万亩荷塘既是令人沉醉的诗意画卷,更是当地特色产业最生动的“活教材”。行程中,团队乘小船轻划而入,船桨搅碎水面的倒影,层层叠叠的荷丛在两侧徐徐展开,清香漫过船舷。
▲图为参观荷园
在荷藕展示馆中讲解员细细道来:这片荷塘不仅孕育着脆嫩得能掐出汁水的鲜藕,更催生出藕粉、藕夹等20余种加工品,每一种都凝结着当地人代代相传的匠心。
▲图为参观荷藕展示馆
队员们凝视着传统工艺里透着温度的慢工细作,又注视着现代科技下高效运转的流水线,真切体会到 “小藕节”里藏着的“大产业”:从田间泥土里的鲜藕,到餐桌瓷盘里的佳肴;从祖辈手作的老手艺,到科技赋能的新生产,这枚小小的藕,早已串联起一条贯通古今、充满活力的产业链。
7月17日,小队成员前往宝应县徐庄村,开展了开展环境调研与数字人直播体验活动。通过问卷与深度访谈,队员们敏锐捕捉到乡村发展中的“矛盾点”:村民们既为退耕还林后“山泉水变清”而满心欢喜,又对“林地收益周期长”充满顾虑;传统种植户早已习惯沿用老办法施肥,对绿色防控技术却知之甚少。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一手资料,被队员们详细记录在调研手册中,将为后续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建议筑牢根基。
▲图为问卷调查
▲图为深度访谈
而数字人直播体验,为这场乡村调研注入了别样的科技感。队员们参与搭建的虚拟主播,不仅能24小时不间断地向外界展示徐庄村的秀丽风光,还能耐心解答“如何垃圾分类”等环保问题。“数字技术能让乡村故事跨越山海,传得更远。”小队队长谭玉玟的话语,道出了团队探索“生态保护+数字传播”模式的初心。
▲图为体验数字人直播
7月18日,小队成员在指导老师李天骄的带领下在扬州宝应县开展了“宏志少年”暑托班的课程。志愿者设计的互动游戏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趣味教学的大门。
▲图为开展数学课
▲图为大气科普课
在随后的“数字侦探”数学课上,志愿者李厚霖和孩子们化身小侦探,通过“密码排列”“案件破解”等环节,在数字推理中发现数学的逻辑之美;而地球大气科普课上,“大气层大冒险”的动画演示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当志愿者张琳问到“如何保护天空保护罩”时,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少开汽车”“多种树”等答案里,藏着孩子们对自然最纯真的守护欲。
7月19日,小队成员在指导老师李天骄的带领下在扬州宝应县开展了“宏志少年”暑托班的课程。志愿者李明乐的物理小实验课上,孩子们化身“小小科学家”,沉浸式探索自然的奥秘。在“大气压与张力”环节,当看到倒置的矿泉水瓶下,紧贴瓶盖的乒乓球和纸巾竟能稳稳托住水流,孩子们纷纷瞪大双眼,忍不住伸手模仿。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悄悄揭开了摩擦力、密度、静电等物理原理的神秘面纱。
▲图为物理小实验课
志愿者谭玉玟的生物多样性科普课,从“人类与生物相互依存”的概念切入,用生动案例讲解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当讲到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现状及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等原因时,孩子们脸上露出担忧;而在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时,大家积极献策,从“节约用纸”到“不伤害小动物”,稚嫩的想法里满是对自然的珍视。
▲图为生物多样性科普
在这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南农“以爱为舟,以学为帆”小队用专业与热忱,实现了多重价值的落地。对小队成员是理论融实践,提升能力,悟专业服务乡村意义;对青少年是科学启蒙,助其成生态守护者;为乡村注活力,促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与儿童成长。
如今,实践仍在继续。团队正全力梳理宝应调研数据,形成乡村发展建议报告。八月,宝应“宏志少年”将赴南京农业大学研学:漫步校园感受学府底蕴,聆听教授亲授农业科技知识,再走进周边自然景致,在学与游中延续对科学的热爱,让这份城乡联结的种子持续生长。
此次实践,既是南农资环学子用行动诠释“知行合一”的生动写照,更是青年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正如团队口号所言,“以爱为舟”承载的是对乡村的责任,“以学为帆”驱动的是对未来的探索。让课堂理论在乡村大地落地生根,也为青少年打开了认知世界的新窗口,用趣味科普播撒科学与环保的种子;更以青春力量激活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活力,让知识与爱心在城乡互动中双向奔赴。这场青春与土地的相遇,正让更多美好在乡村的田野上悄然生长。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谭玉玟 李厚霖 李明乐 焦一凡 朱泉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泉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