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建设成为实现“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的关键路径。为此,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宝应生态彩绘小分队于7月14日奔赴江苏省宝应县郑河村、徐庄村,以“生态彩绘”为媒介,为乡村注入绿色活力。通过“科技助农+文化润乡”双线并进,同时开展环保知识普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与乡村文化焕新行动等多维度实践。为当地乡村振兴模板注入青春活力,探寻艺术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创新路径。
图1 生态彩绘启动仪式
第一章:蓝图初绘——生态彩绘的落地生根
实践团首先前往宝应县郑河村,开展生态彩绘前期调研与筹备工作。随即在江苏省大学生在行动暨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启动仪式上,与各地实践团队深刻交流环保科普创新形式。深刻认识到青年学子在乡村生态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为“丹青染乡韵”实践团以生态彩绘与环保理念传播相结合提供了思路启发。
图2 大学生环保科普行动启动仪式
团队先后在郑河村、徐庄村开展墙面生态彩绘工作。通过实地走访主干道和文化广场,从而选定最佳墙面位置,进行勾勒设计。接着队员们调配环保颜料、清洁墙面,将乡土主题的生态图案呈现于村舍之间,生动呈现了青年学子与乡村共建生态美学的实践场景。
从调研筹备到落地创作,实践团一步步将生态蓝图转化为乡村墙上的鲜活画卷。色彩鲜明的墙绘吸引了村民们驻足欣赏,也勾勒出“一步一景、一墙一韵”的生态长廊愿景。与此同时,团队也对已完成区域进行清理维护,进一步巩固乡村振兴成果。这些彩绘成果,不仅为村庄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与生态气息,而且也让生态文化融入了村落肌理。
图3 郑河村墙面彩绘深化进行中
图4 徐庄村墙面细节添加
图5 徐庄村墙绘设计图
图6 郑河村墙绘成果展示与团队合影纪实
第二章:多维实践——绿色理念的立体传播
除了以画笔装点乡村,实践团还进行了多维度的实践活动。团队不仅聚焦生态理念普及,组织开展了面向徐庄村村民的垃圾分类专题宣讲会;深入解读分类方法,提升村民环保意识。而且同步进行问卷调查并发放环保知识传单,广泛采集村民意见,传递绿色生活信息,使环保理念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之后,实践团还实地参观了徐庄村特色农产品AI智能直播间。成员们深刻感知到运用人工智能融合乡村产业的创新模式,同时探寻出生态理念与乡村经济结合的创新路径。这体现着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未来农产品直播或将向更智能更沉浸的方向持续演进。
图7 实践团在徐庄村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收集
图8 实践团在徐庄村向村民发放传单
第三章:文化赋能——非遗与生态的时空对话
为了更深入地调研当地特色产业的实践成果,实践团先后走访中国乱针绣文化产业园、拾分田农业基地等示范点。在非遗文化中感受传统工艺中的生态智慧,在“生产-观光-研学”三维产业链中体验现代农业技术的落地成效。
图9 团队于中国乱针绣文化产业园合影纪实
图10 团队于拾分田农业基地合影纪实
碧叶连天,红荷摇曳。实践团于荷园领悟着“绿水青山”的真意,这正是丹青绘就乡韵长廊最深厚、最本真的底色。而最后一站抵达“湖畔荷风”荷藕展示馆,更是让成员们在感受生态智慧的同时,也为采集荷藕生态特征数据提供了重要资料。
图11 团队于荷园合影纪实
图12 团队于荷藕展示馆合影纪实
活动总结:执笔乡野终成卷——实践成果纪实
这场实践既是艺术赋能的创新尝试,更是青年学子扎根大地的生动注脚。团队成员们将实验室里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墙面上鲜活的生态故事,让高深的环保理论变得可触可感。从微观层面看,这是资环学科与艺术设计的跨界融合,拓展了专业实践的维度;从宏观视角观之,这是青年响应国家战略的创造性实践。
实践团不仅用画笔美化乡村,更用智慧激活乡土文化基因,用青春热情点燃环保星火。当孩童指着彩绘认识本土物种,当返乡青年从中获得创业灵感,实践的价值便如涟漪般扩散开来。
结语:彩绘乡野,共筑绿色未来
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画卷上,以色彩为语言,以乡土为画布,宝应生态彩绘小分队用艺术之笔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绿色图景。从“绘”聚人心到“惠”及乡土,当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环保理念在墙面上交融共生,团队正在书写一部属于新时代乡村的生态美学。
这是一次扎根大地的实践,艺术成为了传递低碳理念、唤醒生态意识的“无声课堂”。团队以色彩为媒,让政策语言落地为村民抬眼可见的风景,让环保行动从“倡议”变为“共鸣”。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在彩绘与镜头记录的背后,是高校学子褪去书斋青涩、读懂乡土中国的过程,也是乡村焕发文化光辉的过程。
展望未来,色彩斑斓的墙面将成为持续发声的环保宣言。实践团期待通过与地方政府、社区建立的合作机制,将此次实践转化为长效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让艺术振兴乡村的模式在更多土地上生根发芽。当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带着专业知识走进乡土,当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协奏曲必将奏响更动人的乐章。 以今日一笔一画,绘明日绿水青山。这既是资环学子的专业担当,更是新时代青年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深情告白。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承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承惠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