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青神,竹风拂面,暖意渐浓。7月10日至17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实践队走进青神县瑞峰镇刘家场社区,用8天时间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实践活动——趣味数学课堂点燃思维火花,竹编体验触摸传统文化,气象科普筑牢安全防线……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社区注入青春活力,更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收获了别样成长。

“原来数学可以这么好玩!”课堂上,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志愿者们发挥专业特长,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互动游戏、情景模拟,让孩子们在拼图形、算步数的欢乐中,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

▲图为志愿者为小朋友讲解游戏规则

夏季是自然灾害多发期,志愿者们特意开设“气象科普小课堂”。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认识二十四节气,用动画短片讲透暴雨、雷电的防范要点,还现场演示泥石流避险技巧。“遇到雷雨不能躲在大树下!”孩子们把实用技能牢牢记在了心里。

▲图为小朋友绘画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

青神是“中国竹编艺术之乡”,志愿者们走进竹编艺术博览馆,跟着讲解员细看竹丝如何变成精美艺术品,了解从采竹到编织的全过程。

▲图为志愿者与自己制作的·竹编热带鱼合影

转身回到社区,他们就当起“小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编风车。

当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笑出酒窝时,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已悄悄生根。

▲图为志愿者教小朋友如何制作竹编风车

“罗爷爷,您照顾长辈十几年,累不累呀?”在社区里,志愿者们拜访了“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罗春方。

听着老人讲述十年如一日照顾父亲和残疾岳父母的故事,大家表示,将把这份温暖与担当融入后续志愿服务中,用实际行动传承敬老美德。

▲图为志愿者与罗爷爷进行交流

为让孩子们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志愿者们开展了“诗词文化”课堂。通过诗词朗诵、诗词接龙等游戏,孩子们在平仄韵律中领略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丰富了文学积累。

活动期间,每天10分钟的“东坡文化”讲解成为特色环节。从苏轼的人生经历到他与眉山的深厚渊源,孩子们在一个个生动故事中走近这位文学大家,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认知。

▲图为小朋友积极回答问题

文化熏陶之外,团队还组织了“助农搬西瓜”实践活动。志愿者们走进田间地头,在烈日下体验搬西瓜的辛劳。汗水浸湿衣衫的同时,志愿者们真切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劳动意识与体魄在实践中得到双重锻炼。

▲图为志愿者帮当地农民搬西瓜

8天的志愿服务短暂而充实,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数学学院的同学们用真诚与热情,为刘家场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了一个难忘的假期。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知识、文化与奉献的种子。

撰文 | 谢优

图片 | 赵彧

一审 | 毛翰霆

二审 | 邱允浩

三审 | 张秋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谢优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优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6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