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倪慧娟、王心悦)近日,“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这一指示精神在皖南宣纸文化园与社区课堂间落地生根——合肥师范学院志愿者们通过“非遗工坊探秘+童趣课堂传艺”的创新模式,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以青春之力践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
工坊探秘:在纤维肌理中触摸匠人心法
7月19日下午,合肥师范学院志愿者们走进泾县宣纸文化园,开启了一场“可触摸的非遗课堂”。这场从博物馆延伸至生产车间的沉浸式探访,将“纸寿千年”的传奇从沉睡的史料中唤醒,让世界级非遗宣纸的文化脉络在指尖流淌。
图为志愿者们合影
探访首站来到宣纸博物馆。展厅内,唐代宣纸残片上的墨迹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清晰可辨,明清时期的“罗纹宣”“玉版宣”标本纹路细密如丝,近现代李可染、黄宾虹等大师的书画真迹则淋漓演绎着“墨分五色”的奇妙。图文展板徐徐铺展宣纸与中国书画艺术的共生画卷——正是其独特纤维结构赋予的吸墨性与晕染效果,才孕育出水墨画“浓淡干湿焦”的意境,也让文人墨客奉其为“文房至宝”。
循着清冽草木香踏入宣纸制作工坊,展柜中所述的“108道工序”在此刻化为流动的指尖艺术。捞纸车间里,两位老师傅手持丈二竹帘,以“蜻蜓点水”之姿探入纸浆池,一沉一提间,万千纤维便驯服地游走于帘面。志愿者们在此刻读懂了非遗传承的深层密码——108道工序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匠人对天地时序的敬畏、对材料特性的谙熟、对手感分寸的精准。
图为师傅们“捞纸”
课堂传艺:在童真眼眸里播种文化基因
带着从工坊中汲取的匠心温度,官塘社区活动中心内,志愿者们为社区小朋友带来生动有趣的宣纸理论课,引领孩子们走进古老宣纸技艺的世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志愿者倪慧娟授课
活动伊始,一段趣味动画短片引出宣纸起源,鲜活的历史故事令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为直观展现宣纸制作工艺,志愿者们通过图片视频展示108道工序——从原料采集、选料蒸煮,到竹帘抄造、晒纸砑光,孩子们目不转睛,对每道工序充满好奇,现场氛围热烈。讲解宣纸性能时,志愿者们结合视频演示与互动提问,让孩子们亲手感受宣纸独特的润墨效果,对“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美誉有了更深体悟。
青春接力:在传承创新中激活文化生命力
据悉,本次宣纸文化传承活动,不仅是一次非遗技艺的近距离接触与教学,更是青春力量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志愿者们以探访所得滋养课堂教学,用孩童易于接受的方式解码宣纸文化,让古老非遗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活力。这种 “实践探秘 + 课堂转化” 的模式,既加深了青年一代对非遗价值的认知,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动能,实现了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的创造性延续。
图为小朋友们与志愿者们积极互动
当青春力量与非遗技艺相遇,当稚嫩童声与古老纸韵共鸣,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正书写着新时代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宣纸上的墨痕,不仅记录着历史,更映照着未来。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心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心悦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