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李沁和)2025年7月13日至18日,为深度洞察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全貌,精准识别其产业建设的可取之处,探究特色发展格局对于乡村振兴,品牌建设,市场整合的影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寻味贺兰酒脉,耕织塞上富途"实践队赴宁夏银川开展为期6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天赋乐土,山河共酿
“好葡萄是种出来的”西夏王玉泉营农场总经理郭慧萍的这句话道出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片位于北纬38°的"黄金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巍峨的贺兰山阻挡了西伯利亚寒流,奔腾的黄河提供了充足水源,形成了"一山一河一长廊"的独特生态格局。更难得的是,这里的山洪冲积扇造就了富含矿物质的砾石土壤,不仅透气性好,利于葡萄根系深扎,还能为葡萄输送丰富的矿物质养分。正是这样优越的风土条件,孕育出了香气浓郁、酚类物质丰富的优质酿酒葡萄,为酿造高品质葡萄酒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一 贺兰山脚下的玉泉营酿酒葡萄农场
千窖藏晷,一旅逢春
7月14日,实践队先后走访张裕龙谕和志辉源石酒庄,深入调研“葡萄酒+文旅”的产业融合模式。两家酒庄系统展示了葡萄酒全产业链:在种植区,葡萄藤架的开放式布局让队员近距离观察酿酒葡萄的生长特性;在酿造区,地下酒窖的实景参观配合专业讲解,完整呈现了从原料加工到陈酿存储的工艺流程;在品鉴区,文旅体验与产品销售有机结合,形成产业闭环。这种沉浸式的文旅设计,不仅强化了队员们对葡萄酒文化的认知,还为实践队研究三产融合提供了鲜活案例。
图二 志辉源石地下酒窖
图三 队员们抵达张裕龙谕酒庄
葡城霞蔚,山骨青回
7月15日,实践队前往银川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进行专题调研,与产业规划科刘涛科长就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到:在产业发展初期,贺兰山东麓区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主要表现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土地沙化问题突出。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科学规划种植区域、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标准化种植管理。目前,50万亩葡萄园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50万吨,释放氧气36万吨。从生态修复到发展产业,贺兰山东麓探索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同时,队员们发现其葡萄酒产业市场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设面临短板,缺乏与其规模匹配的市场营销策略。实践队成员将继续深入了解,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图四 实践队员与发展中心对谈
数字丰收,博物汇智
7月16日,实践队来到中粮长城天赋酒庄。在酒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重点考察了智能化监测系统。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监测平台,通过分布在葡萄园的传感器实时采集气象和土壤数据。”工作人员介绍道。20项数据经AI分析后生成可视化报告,为精准灌溉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在2024年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下,该系统的预警功能帮助酒庄减少损失约30%。
图五 工作人员介绍智能检测平台
7月17日,实践队来到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物馆。这座宁夏首座葡萄酒主题博物馆完整呈现了葡萄酒8000年的发展历程。在品鉴区,队员们品尝了赤霞珠、霞多丽等不同品种的葡萄酒,学习通过色泽、香气、口感来辨别品质。
葡香贺兰,村兴民富
7月18日,实践队深入宁夏农垦玉泉营农场。作为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源地,该农场通过创新"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的三重收益模式,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农场总经理郭慧萍向实践队介绍,目前农场已发展6万亩优质葡萄园,这种规模化经营不仅提升了产业效益,更创造了1200个长期就业岗位和5万人次的季节性用工机会,让周边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这也让队员们认识到,产业振兴在于农民主体性,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各环节,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良性循环。这种“造血式”帮扶不仅改变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寻味贺兰酒脉,耕织塞上富途”实践队深入调研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实践。力求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总结成一套可供借鉴的范式。从生态修复到产业融合,从科技赋能到文化铸魂,这片紫色沃土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也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未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将踔厉奋发,为生态添砖,为富民加瓦,为振兴出力。
撰文 | 李沁和
图片 | 雍雅馨
审核 | 韩钰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沁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沁和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