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王旭松) 在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的田间地头与村落街巷间,活跃着一群年轻的身影——他们是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振兴筑梦团队的志愿者们。6名队员在翟强强、司志超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青春之名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热忱记录发展,在志愿服务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田间地头的“记录者”,是他们留给下邽镇的第一印象。
为摸清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脉络,志愿者们顶着烈日走访北七村、牒吴村等5个村落,进合作社、访田间户,把每一份观察都细致记录在笔记本上。在绿盛现代专业合作社,他们围坐成一圈,认真倾听绿盛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石宇峰讲述新农人故事。当听到“无人机打药让几百亩地的管理变轻松,也留住了更多年轻人”时,队员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手中的笔快速舞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产业转型的细节——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对话,都将成为他们后续撰写调研报告的鲜活素材。
图为队员们与石宇峰交流
民生一线的“倾听者”,是他们践行志愿精神的真实注脚。
除了聚焦农业,志愿者们更把目光投向村民的生活点滴。与村干部围坐召开座谈会时,他们耐心收集关于乡村教育、医疗保障、人居环境整治的每一条建议,100余条有效调研数据的背后,是一次次俯身倾听的真诚。有队员在日记里写道:“村民说‘路修宽了,病能及时看了’,这些朴实的话,比任何报告都更能说明乡村的变化。”
图为队员们与农户交流
成果转化的“传播者”,是他们让青春力量持续延伸的方式。
实践中,志愿者们不只是“收集者”,更主动成为乡村故事的“讲述者”:有人熬夜撰写新闻稿,力求用专业视角为当地发展献策;有人扛起相机拍摄短视频,把田间的生机、村民的笑容剪成生动画面;团队队长张梦彤说:“我们想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口号,是石理事长这样的实干者,用双手托举的希望。”
图为队员们在做调研
如今,这场“三下乡”志愿服务虽暂告一段落,但志愿者们的行动仍在延续——整理调研资料、筹备校园宣讲、策划线上推广……他们用青春的热忱证明:志愿之路,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在走进乡村、读懂乡村的过程中,收获成长与力量。这群年轻的志愿者,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旭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旭松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