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挖红色资源育人价值,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7月21日,湖南警察学院小荧星志愿团走进邵阳市隆回县思源异地扶贫搬迁小区,为 42 名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两弹一星”主题微团课。警院青年志愿者们既在课堂上传颂科学家精神,也以言行传递 "立志从警,服务社会" 的信念,让孩子们懂得:无论未来投身科研建设祖国,还是加入公安队伍守护家园,都是值得奋斗的人生方向。

图为孩子们认真听课的画面  

课堂以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为主线,在易地搬迁家庭的孩子们心中铺开一幅壮阔的历史长卷。当稚嫩的朗诵声与画笔摩挲声交织成歌,60 年前罗布泊的风沙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暖阳,完成了一场奇妙的时空对话。

志愿团成员循着历史脉络,将邓稼先的故事娓娓道来:“1958 年,34 岁的他接到秘密任务,毅然告别家人,从此隐姓埋名扎根西北戈壁。没有先进设备,就用算盘一遍遍演算核数据;物资极度匮乏,就在黄沙帐篷里用扁担挑运器材,在极端艰苦中啃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邓稼先带领团队连续数月不眠不休,在堆积如山的草稿纸上写下数百万字演算结果,终于突破关键技术!”志愿团成员者话音未落,孩子们眼中已泛起敬佩的光。当讲到氢弹研制冲刺阶段,他不顾辐射危险钻进实验区捡拾碎片时,几个孩子悄悄攥紧了拳头 —— 这份赤诚,让遥远的历史瞬间变得可触可感。

图为志愿团成员为孩子们传递两弹一星精神  

课堂尾声,孩子们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稚嫩却铿锵:“少年强则国强。”志愿团成员顺势讲到邓稼先团队“用算盘算出原子弹”的奋斗史,引导孩子们明白:今天努力学习,就是在为强国梦打下根基。百年前的青春呼声,与新时代少年们的心声,在这一刻产生了共鸣。

图为绘画环节结束所有的孩子一起展示画作  

绘画环节更成了精神传承的奇妙载体。孩子们以蜡笔为媒,在纸上勾勒出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土黄色的罗布泊荒原上,邓稼先俯身计算的背影旁印着深深脚印;藏蓝制服与白大褂的叠影,象征着警院志愿者与科研先辈的精神接力;“东方红一号”卫星周围,彩色小手牵着搬迁小区的楼房,绘就 "科技之光普照新家园" 的纯真愿景。当孩子们给蘑菇云涂上银边时,阳光恰好透过窗户,将藏蓝身影与童真笑脸的叠影,拓印成这个夏天最动人的精神图谱。

选择邓稼先的故事作为主线,是因为他“舍小我为大我”的担当,与易地搬迁家庭“挪穷窝、奔富路”的奋斗相呼应。从历史讲述到艺术创作,这堂微团课既是科普的启蒙,也是精神的播种——让“热爱祖国、自力更生”的基因,顺着笔尖、伴着歌声,悄悄植入童心。

图为孩子的作品展示  

临近结束时,一个孩子举起自己的作品,笑着说:“我希望长大后能像邓稼先先生一样,用科学知识建设家乡。”这句朴素又真挚的话,正印证了这堂“两弹一星”微团课的意义——通过系统性的精神文化传递,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既有热爱科学,建设祖国的志向,也有从警服务,守护家园的愿望。这些种子将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继续生根发芽,助力乡村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

撰文:陈和亦欣

图片:吉洋寰

审核:曾屿彤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和亦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和亦欣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1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