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3日起,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青春中华文化传承团志愿服务队成员们在湖北省妇女联合会的支持指导下兵分两路,分别先后前往武昌区昙华林社区、湖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地,开启了从亲身体验学习到公益实践育人的暑期非遗传承之旅。
▲图为智青春团队成员出征仪式
深度体验非遗传统技艺之美
七月初的骄阳照亮了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社区云华文化服务中心,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陪同下来到这里,共同探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中心开设了景泰蓝、泥塑、造纸、油纸伞、剪纸、纸鸢、烧箔画等九门非遗课程,成员们在云华讲师的系统讲授下进行了为期四天的非遗技艺学习,为非遗文化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图为智青春中华文化传承团成员在云华讲师的系统讲授下进行非遗技艺学习
在绘制纸鸢时成员有感而发,“从前觉得传统纹样只是图案,却没想到每个花纹和色彩都蕴含了手艺人对生活的感悟。”体验造纸技艺时,团队成员协力尝试将湿纸轻覆上晾板,期待它经过时间的沉淀而焕发新生,他们感叹道“原来所谓匠心,是把差不多碾碎成无数个再试一次。”
智青春助力小匠童心传古韵
智青春中华文化传承团志愿服务队成员于7月7日到达湖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随后他们变身助教老师深入到小朋友中,围绕前期所学的非遗文化传承核心公益课程,辅助云华文化中心讲师开展了意义非凡的“非遗小匠人.童心传古韵”夏令营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化身助教老师细心帮助孩子体会传统文化课程
团队成员孙唐明、楚风社社长王家俊身着汉服,用生动的语言,将剪纸和国画邮票中的英雄形象讲述得栩栩如生,帮助儿童认识、理论课程非遗文化中的汉服文化。
▲图为楚风社成员们身穿汉服让孩子们真实触摸中华传统文化
非遗课程理论学习结束后,成员们亲切问好并分别带领四个小组的小朋友进行动手实践。他们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如何去画色或剪贴,如何组装或编织。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对待非遗技艺“一丝不苟、耐心而为”的态度深深触动着孩子们的心灵。
▲图为成员鲁若雪为特色课堂画上句号
智青春守护童心筑梦新时代
湖北省妇女联合会主办的“心手相牵·团圆筑梦”研学夏令营于7月7日-11日开展,麻城市新屋垸村21名儿童及家长参与,智青春中华文化传承团志愿服务队三名成员全程护航,保障儿童安全,引领儿童成长。
▲图为心手相牵.团员筑梦夏令营开营仪式
在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团队成员带领新屋垸村的孩子们手工制作全家福相框,引导孩子们与家长游戏互动、了解彼此心声。随后,成员们还同带队老师一起带小朋友们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大学、黄鹤楼等文化地标,感受城市魅力;探索中国建筑科技馆、体验光谷空轨,开拓其科技视野。新屋垸村孩子们“希望学习进步,报答父母,建设家乡”的心声也令人动容。团队成员在公益实践中守护儿童成长的信念与担当也得到了家长儿童及省妇女联合会的一致认可。
武汉交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团支部书记谢芳表示:“大家积极投身非遗文化传承公益事业,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讲、普及传统文化,教授非遗文化技艺、推广传承理念,这既是生动的思政实践课,也是服务社会的青春担当,实现了非遗传承与服务社会的双赢。”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鲁若雪、谢芳、孙若晨)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青春团队成员们以非遗技艺与守护陪伴为载体,将非遗技艺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田。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非遗文化传承与公益关爱的沃土,用青春行动践行非遗技艺传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守护儿童健康成长贡献武交学子的一份力量。
撰文 | 鲁若雪、孙若晨、谢芳
图片 | 鲁若雪
一审 | 鲁若雪
二审 | 孙若晨
三审 | 谢芳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鲁若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鲁若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