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嵌瓷的历史与技艺,传承和保护这一非遗文化,2025年7月13日,广州新华学院“潮”砌蓬勃突击队联合潮州嵌瓷博物馆给来自汕头研学团的20余名小朋友们开展了一场国家非遗文化——潮州嵌瓷的体验活动。当“嵌瓷”与“研学”发生碰撞,小朋友们通过课堂的学习,用双手塑造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嵌瓷作品,让国家非遗文化在小朋友们的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非遗+参观”:探索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一踏进嵌瓷博物馆的展厅,小朋友们就被精美的嵌瓷作品深深吸引。非遗嵌瓷传承人许名泰老师正在一旁讲解,从作品的制作过程到背后的文化故事,娓娓道来。其中,《霸王别姬》尤为夺目——嵌瓷工艺让人物神态栩栩如生,瓷片的光泽与拼接的巧思,将角色的情感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看着这些作品,孩子们不住地“哇”出声,眼睛里全是好奇,迫不及待地想亲手试试嵌瓷制作,非遗文化的种子正悄然落在了他们小小的心灵里。

图为许名泰老师给小朋友们介绍展品 朱文希供图

【“非遗+课堂”:注入传统文化的新鲜血脉】

活动开始前,突击队队员们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桌面上准备了许多色彩斑斓的碎瓷片和制作工具,包括铁钳、美工刮刀、泥浆等。由突击队副队长张粤以生动的图片为引,徐徐展开本次非遗课堂的精彩篇章。“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建筑物是由什么制作而成的吗?”一个问题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小问号。接着,主讲人张粤通过讲解嵌瓷的历史来源与发展、制作流程等,让孩子们对嵌瓷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激发他们对潮州嵌瓷文化的兴趣。

图为突击队副队长张粤宣讲嵌瓷文化。朱文希 供图

【“非遗+体验”:焕发传统文化的时代生机】

嵌瓷的艺术魅力激发了小朋友们的指尖创造力,瞬间化身成为一个个“小小艺术家”,开启了他们的嵌瓷之旅。

在传承人许名泰老师和突击队队员们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开始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嵌瓷作品。首先把碎瓷片用铁钳修磨边角,把碎瓷片变成需要的形状,然后用特制水泥浆把碎瓷片粘在方框上。随着一次次的修剪与拼贴,小朋友们逐渐拼成一件美丽的作品,色彩各异的碎瓷片承载着潮州嵌瓷的魅力。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小朋友用尽全身力量在裁剪不规则的碎瓷片;有的则小心翼翼修剪碎瓷片的每个边边角角。即使他们的指尖沾满了水泥灰,掌心早已沁出细汗,但为了他们心目中的嵌瓷作品,仍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克服每一个困难,认真完成了每一个步骤,这就是我们的“工匠精神”。

图为突击队队员指导小朋友制作。朱文希 供图

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纷纷表示:“哇!很好玩儿,我好喜欢我的作品,我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

研学团队的带队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此次非遗文化的嵌瓷活动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收获颇丰。虽然初步学习制作的作品欠缺火候,但这都是孩子们用一片片碎瓷片慢慢修剪成想要的形状,再用泥浆嵌到画板中。这个过程既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可想而知,小朋友们在体验中更能感悟到这每一个优秀的作品是倾注了大师们多少心血和汗水,同时这也更加彰显出嵌瓷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与指导的突击队队员陈俞锦认为:“此次体验活动,也让我有幸当上了一个小小‘非遗传承人’。在指导小朋友们制作嵌瓷作品的过程中,让我体会到非遗文化的传承是具有温度的。”

突击队的带队指导杨子昕老师说:“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不再仅仅停留在眼里、纸上,而是可以通过双手去领略其独特的魅力,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使命的队伍中。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出‘嵌瓷很有趣’,古老的嵌瓷技艺便已在新一代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图为突击队老师与小朋友共同完成的作品。朱文希 供图

潮州嵌瓷博物馆的许老师始终热情地为我们提供支持和鼓励,他不仅会耐心解答我们对嵌瓷的诸多疑问,还为我们演示了制作嵌瓷的详细步骤。他的认可,不仅是对我们传播嵌瓷文化行动的鼓励,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非遗守护者的热忱之心,这份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坚定地将嵌瓷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

图为突击队与研学团队合影。姚婷 供图

在潮州这座活着的古城里,嵌瓷从来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动在市井烟火中的文化基因。“潮”砌蓬勃突击队的实践证明,非遗的传承不必总是沉重的坚守,它可以是年轻创客笔下的潮流IP,是孩童指尖的创意拼贴,更是传统与当代对话的鲜活实践。当青春视角激活传统、当创新形式激活非遗,那些凝结着先人心血的技艺,必将在时光长河中永远闪耀。(李汝倩、 陈佳佳、 朱文希)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