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张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7月13日至20日,成都理工大学“安澜启明,星火永赓”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深度参与当地举办的非遗文化节。团队成员沉浸式体验缠花、糖画、竹刻等非遗技艺的魅力,深入感悟匠心传承。随后,队员们化身“非遗小老师”,将所学所感传递给江安的孩子们,完成了一场生动的文化传承接力。

▲图为老师指导同学缠花

沉浸体验:指尖上的非遗“初印象

江安县非遗文化节现场,热闹非凡,传统韵味与现代活力交织。团队成员被琳琅满目的非遗项目深深吸开启了沉浸式体验之旅。在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尝试了“指尖生花”的缠花工艺,细如发丝的彩色丝线在巧手下缠绕、塑形,逐渐呈现出精巧别致的花卉造型,感受着那份需要高度专注与耐心的指尖艺术。

热气氤氲的糖画摊位前,队员们看着传承人手腕翻飞,金黄的糖浆流淌如丝,瞬间化作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队员们也跃跃欲试。从笨拙地控制糖勺到逐渐掌握“提、顿、放、收”的运笔技巧,每一次成功的勾勒都伴随着惊喜的欢呼,甜蜜的香气中是对传统技艺的由衷赞叹。

▲图为同学正在控制火候熬煮糖浆

而最让队员们感受到技艺深度与文化厚度的,则是江安竹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坚韧的竹材和锋利的刻刀,队员们小心翼翼,从最基础的握刀姿势、走刀方向学起。竹屑纷飞间,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背后所蕴含的精湛技艺与深厚文化积淀。

薪火相传:将非遗“种子”播撒童心

带着从文化节体验的收获,安澜启明的队员们迅速转变角色,走进江安县天堂湖社区,成为传播非遗文化的小老师。我们将文艺竹编、糖画、竹刻的初步知识和体验心得,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程和互动活动。

▲图为同学带领小朋友学习竹编

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小朋友们介绍每一项非遗的起源和特点,展示自己学习期间的作品。在实践环节,团队成员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简易的缠花饰品。孩子们兴趣盎然,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专注。当一件件稚嫩却充满童趣的“作品”诞生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正是非遗种子破土而出的希望之光。

“看到小朋友对我们带去的非遗这么感兴趣,学得那么认真,还问了很多问题,我们觉得特别有意义!我们把从老师那里感受到的匠心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又传递给了更小的孩子,这就是我们这次实践最大的价值。”

青春感悟:在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

此次江安之行,对“安澜启明,星火永赓”团队的成员而言,不仅是一次非遗技艺的体验课,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实践课。队员们从“看客”变为“参与者”,从“学习者”成为“传播者”,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不易。在教授小朋友的过程中,更感受到传承的责任与使命。

▲图为团队与小朋友合影

成员用青春的足迹丈量非遗沃土,用实践的汗水浇灌传承之花。“安澜启明,星火永赓”团队成员在江安的所见、所学、所传,正是新时代青年响应文化强国号召,以实际行动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生动写照。这份青春的接力,必将为非遗的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撰文 | 白汶鹭 张涛

图片 | 欧倪秭僖

审核 | 张涛 鲍玉根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涛 鲍玉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涛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02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