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晨航 摄大学生云保7月19日讯(通讯员 唐晨航) 为拓展支教视野、深入了解服务地历史文化,7月19日上午,江苏科技大学指尖梦天使支教团“等枝丫,成繁花”八人小队专程前往商丘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感受商丘深厚的历史底蕴,加深队员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并思考其在支教工作中的意义。
探源商周文明,思考教育传承
图为支教团成员在观看壁画。唐晨航 摄
上午九时许,小队抵达商丘博物馆。在序厅,讲解员首先介绍了商丘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位,以及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脉络。进入“商宋华章”展厅,一件纹饰精美的商代青铜鼎成为焦点。讲解员详细解读了鼎身上的饕餮纹、云雷纹等纹饰的象征意义,指出:“这些青铜器不仅是礼器,更是商代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等级制度的实物见证。商丘作为商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每一件出土陶片、每一块卜骨都承载着先民与自然共处、不断探索的智慧。”支教团队员们认真聆听,仔细观察展柜中陈列的陶鬲、陶罐等生活器具,以及刻有符号的卜骨。队员们不时记录笔记,并就器物的用途、制作工艺与讲解员进行交流。
感受汉风遗韵,体悟求知共性
随后,团队来到“汉兴之地”展厅。一组生动展现汉代私塾场景的灰陶俑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陶俑群中,一位“先生”跪坐执简,神情专注;周围的“学童”或跪坐捧简诵读,或拱手肃立聆听。讲解员介绍道:“汉承秦制,但更加重视教化。私塾是汉代基础教育的重要场所,这些陶俑生动再现了当时‘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景,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尊崇。”支教团队员在观察后表示:“陶俑学童专注的眼神,与我们在大杨庄小学课堂上看到的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那种全神贯注的状态非常相似。”队员们围绕展柜,讨论着古今教育形式的异同,一致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知识的渴求和尊师重教的本质未曾改变。
致敬巾帼精神,联系身边榜样
在“巾帼英华”展区,一幅描绘花木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大型壁画气势恢宏。讲解员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及其体现的忠孝勇毅精神,并强调:“商丘这片热土,自古以来就不乏像花木兰这样坚韧勇敢、敢于担当的女性形象,她们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到这里,队员联想到支教点的情况:“这让我们想起了班上几个小女孩。她们每天独自走路上学,从不喊苦喊累,课间还主动帮助同学打扫卫生。她们的独立和坚持,虽然平凡,但同样让人敬佩,也是值得学习的品质。”队员们认为,在支教过程中,关注和肯定孩子们身上展现的诸如坚持、互助等积极品质,同样是教育的重要部分。
图为支教团成员在“巾帼英华”展区观看花木兰主题壁画并听取相关历史背景介绍。唐晨航 摄
回望近代教育,珍视当下责
步入“近代风云”展区的教育板块,泛黄破损的线装课本、磨得发亮的木制黑板擦、打着层层补丁的粗布书包等实物展品,无声地诉说着过往乡村教育的艰辛与不易。展板上的历史照片显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乡村学校的教室往往简陋,教学资源极其有限。讲解员补充介绍:“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致力于开启民智、普及教育,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为乡村播撒知识的火种。”对比支教团队为虞城县大杨庄小学学生们带去的崭新绘本、丰富的体育器材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教育条件和资源的历史性变迁。队长指着一支陈列在展柜中的老式蘸水钢笔感慨道:“看到这些实物,才真切体会到前辈教育工作者筚路蓝缕的艰辛。我们今天拥有的教学工具和学习环境,确实是他们当年难以想象的。这更提醒我们要珍惜资源,用好每一份教具,认真对待每一堂课。”
汲取历史智慧,融入支教实践
参观结束后,支教团在博物馆充满现代设计感的庭院内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总结,并合影留念。队员们普遍反映,此次博物馆之行收获颇丰,不仅系统了解了商丘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色,特别是其教育传统的演变,更从历史的纵深角度,对自身承担的短期支教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队员们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需要代代接力、持续深耕的事业,今天的点滴努力都在为未来奠基。该支教团计划,将在后续为大杨庄小学学生开设的乡土文化课程中,融入本次在博物馆的所见所闻。例如,利用拍摄的青铜器纹饰图片讲解古代艺术,讲述花木兰等本地历史人物的故事精神,对比展示新旧教育用具的图片引发讨论,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家乡的深厚底蕴和教育的意义,激发他们的乡土认同感和学习动力。
图为“等枝丫,成繁花”支教团全体成员在商丘博物馆庭院内参观结束后合影。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唐晨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晨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