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 月 10 日上午,四川师范大学 “红色薪火・普润巴山” 暑期社会实践队与通江县教育局开展座谈交流。通江县教育局语委办负责人雷海、实践队指导老师许涛及核心成员参与了此次会议。座谈中,双方聚焦通江县普通话推广实际成效、实践队工作安排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同时,还围绕公费师范生培养、校地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等事宜进行了探讨。雷海指出,公费师范生作为乡村教师的优质储备力量,通过实践能有效增强教学实践能力与乡土情感,为语言文字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为实践队与语委办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交流现场。 成汉平 供图
7月11日起,为精准掌握通江县普通话推广的基层实情,在县语委办协助下,实践队走进菜市场、街头商铺、公务机关等多元场景,用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式收集一手资料,感受语言在不同场景中的鲜活活力。
商户群体是调研的重点对象之一。实践队走访了食品、医药、餐饮、杂货等各类商铺,发现经营者们普遍形成了根据服务对象灵活切换语言的智慧:面对本地熟客多用方言拉近距离,遇到外地游客则主动使用普通话介绍商品、沟通需求,让商业交流更顺畅高效。从日常交易中的价格问询到商品特性讲解,普通话在商贸往来中的沟通价值日益凸显,成为连接本地商户与外来消费者的重要纽带。
▲图为实践队员在通江县菜市场向商贩讲解并协助填写语言使用问卷。成汉平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通江县街头雨棚下与摊主交流。何淼 供图
社区居民与基层服务者的语言使用状况同样备受关注。实践队与老、中、青不同年龄段居民及环卫工人、公务人员等群体深入交流,倾听语言使用的变迁与感悟。“孩子们在学校学普通话,回家当‘小老师’,老人也跟着学了不少常用词”,一位年长居民的感慨道出了家庭中的语言传承;基层服务者们则表示,面对街坊邻里沟通常用方言提效率,遇到游客问路、群众办事等场景,即便普通话不够标准,也会努力用普通话讲清信息,让服务更有温度。年轻群体在学校以普通话为主,回家与长辈交流时切换方言的 “双语模式”,更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灵活性与传承性。
▲图为团队成员在通江县环卫岗亭与环卫工人访谈。雒莺莺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通江县机关办公室调研公务语言使用情况。成汉平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通江县商铺调研商户语言使用情况。王云栖 供图
调研中还发现,随着对外交流增多与教育水平提升,普通话在商业交易、公务沟通、公共服务等场景的使用率显著上升,但方言在家庭日常、邻里交往等私密场景中仍占据重要地位。这种 “普通话通外联、方言暖人心” 的双语并存现象,既彰显了地方语言文化的传承魅力,也反映出普通话推广工作需兼顾规范与柔性的长期性。实践队员耐心向受访者讲解推广普通话对便利生活、助力发展的意义,认真收集大家对推广工作的建议与期待。
此次调研是实践队与当地协同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有益探索。未来,团队将以调研为基,探索 “语言 + 文旅”“语言 + 治理” 创新路径,持续深耕基层,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暮色初合,队员们围坐整理问卷,统计分析数据。初步结果显示:商贸、公共服务领域语言灵活切换已成常态,公务场合普通话规范使用率高,但问卷也清晰反映出老年群体方言依赖突出、部分基层服务者普通话准确性待提升等问题。屏幕上跳动的图表,既映出推普成效,也指明了优化方向。
▲图为队员们在住房地整理调查问卷以及统计分析数据。成汉平 供图
“这些问卷不仅记录了通江丰富的语言生态,更让我们摸到‘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脉搏。”队长在复盘会上说,“推普绝非取代方言,而是建畅通桥梁。我们将基于数据设计‘方言与普通话和谐共生’的本地化方案。”
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入多元场景,触摸语言应用的真实脉动。未来,实践队将以调研为基,探索“语言+文旅”“语言+治理”创新路径,持续深耕基层,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云栖 汪艺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云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