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文物遇见现代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其智能化建设已成为提升文化传播效能的关键途径。2025年暑期,西南民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开展了以 “电气视角下的博物馆智能化建设赋能传统文化传播” 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深入探究博物馆智能化建设现状,以及其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分为集体参观和分散参观两部分。在集体参观环节,实践团队前往了成都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馆,感受了AR智能导览。团队成员分赴云南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等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八个场馆,系统对比技术应用差异与共性。
成都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实践团成员同学们举起手机对准一尊东汉陶俑。屏幕里,原本静止的陶俑突然"动"了起来——演示着汉代蜀地农民的耕作场景,连陶俑衣纹里藏着的稻穗纹路都清晰可辨。"传统展柜就像给文物加了道'结界',观众只能隔着玻璃猜故事,而现在,我们能顺着技术的引线走进历史现场。"同学们的感叹道出了智能导览的核心价值。
在四川博物院的VR数字体验站区,智能VR眼镜带领着游客身临其境体验梵高的艺术画展。在有限的空间拓展了更多的体验,这背后是技术组合所产生的效果。
对比八个场馆的技术应用,实践团绘制出一张"博物馆智能技术图谱":川内场馆侧重互动体验,云南、内蒙古场馆更注重文物保护技术,所有场馆的共同点在于,电气技术都是隐形的"神经网络"——从导览设备的供电模块,到安防系统的电路设计,再到数据传输的信号处理,处处可见电气工程的身影。
"这个AR眼镜能把三星堆的金面具'戴'在我脸上!"成都博物馆里,一名小学生戴着智能眼镜兴奋地喊道。实践团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进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83%的青少年因互动设备加深了对文物的兴趣,65%的中老年观众认为智能导览让历史变得"听得懂、记得住"。
一位游客在访谈中说:"以前看展就像看天书,现在通过光影秀,能直观看到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如何从印度传到中原。"
这些反馈让实践团开始思考技术的"温度"。成员们发现,最受欢迎的不是最复杂的技术,而是那些能建立情感连接的设计。
一位团队成员表示:“在参观调研以及访谈中让我深刻感受到,博物馆的智能导览、精准传感、光影系统背后,是电路设计、信号处理、人机交互等多领域技术的融合。本次调研实践活动让我打开了新视角,看到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后续的工作中,团队分工明确,对每一位成员安排任务,团队成员的调研仍在继续。成员们计划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研究不同技术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权重。他们将整理访谈核心观点。分析智能化展项对观众吸引力、知识获取效率、理解深度、互动参与度、文化沉浸感等方面的影响。总结观众体验的优缺点,撰写实践调研报告。
从课本知识到静谧展厅,西南民族大学学子以科技为桥,将专业所学注入文化传承的长河。当电流接通历史的回响,传统文化便在智能时代的光影中,找到了通向未来的全新脉搏——这既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场关于守护与创新的生动对话。
电气技术不该只存在于实验室,它可以是照亮历史的一束光,是连接古今的一座桥。这场智探文博的实践,让看到了专业的另一种可能——原来电流不仅能驱动机器,更能唤醒沉睡的文明;原来电路板上的焊点,也能成为文化传承的接力点。而那些在展厅里闪耀的智能光芒,终将汇聚成照亮文明长河的星河。
撰文 | 段铭禹
图片 | 杜一菲 蒋宇
审核 | 王云霄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段铭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段铭禹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