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广东二师“溯洄”实践团)“溯洄”实践团在织篢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的引领下,来到了竹编传承人邓家龙老师家中,探寻这项古老技艺背后的故事。在这里,邓家龙老师与妻子陈艳仙老师共同向实践团成员们讲述了一段跨越千年的非遗传承历程。

▲图为调研队员对邓家龙夫妻进行采访

织篢竹编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宋代,其地名“织篢”也源自当时竹编制品中的“篢”。曾经,织篢竹编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造型,成为富贵人家的象征。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塑料产品逐渐占据市场,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也慢慢淡出了大众视野。

▲图为调研队员与邓家龙老师交流

▲图为陈艳仙老师为调研队员讲述织篢竹编的发展历程

邓家龙老师与竹编的缘分始于幼年,家族传承的技艺让他从小便与竹编结下不解之缘。他的妻子陈艳仙老师也对这项技艺有着深厚的感情,两人携手守护着织篢竹编。邓老师曾在生活压力下转行投身建筑行业,但对竹编的热爱始终深藏心底。年长后,他重拾竹编,这一坚持便是十余年。从实用的竹箩等农具,到后来融入巧思的竹制饰品,他手中的竹编技艺在坚守中悄然绽放出新的光彩。

▲图为调研队员与邓家龙夫妻留影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下乡活动的开展,织篢竹编逐渐被更多人看见。邓老师的作品吸引了众多前来采访和求学的人,他还积极走进校园,向孩子们展示竹编的魅力。政府的支持更是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强劲动力。2022年,织篢竹编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邓老师多年坚守的肯定,更是对这项古老技艺的重新审视与重视。

▲图为邓家龙夫妻家中摆放的竹编制品

面对实践团的称赞,邓老师总是谦虚地摆手,称这不过是自己的爱好,算不上什么伟大的事。他的妻子陈艳仙老师也表示,竹编技艺的传承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支持。邓老师对竹编制品的工业化生产表示认可,认为“能传下去就是好事”,这种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为织篢竹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如今,织篢竹编的传承之路虽仍有挑战,但守护者的队伍正在逐渐壮大。从邓家龙老师和陈艳仙老师的坚守,到大学生的参与,再到政府的支持,织篢竹编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项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蕴含着未来的希望,它需要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认同与创新。期待在政府、传承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织篢竹编能够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地方文化的新名片,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广东二师“溯洄”实践团、王均谊、温家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均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8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