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意漫过山路时,支教团的脚步又一次落在了这片土地上。作为延边大学“中华情 边疆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达莱支教团带着对边疆教育的热忱,开启了这场播撒希望的旅程。背包里的教案已经被晒得温热,远处的林莽正漫出浓绿,像极了他们想在这里种下的期待——不喧哗,却带着生长的力量。在这个炽热而又昂扬的夏天,金达莱支教团先后前往三道湾镇、朝阳川镇,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旅行,用知识和信仰点亮一双双淳朴的眼睛,让“中华情”在课堂内外静静流淌,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6月30日至7月3日,金达莱支教团来到了三道湾镇学校,山清水秀间,一所学校屹立其中,这里的学生淳朴热情,渴望得到更多知识。课堂上,支教团成员的讲述里藏着巧思:本地红色故事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带着烟火气的细节,让孩子们在倾听时,指尖仿佛能触到历史的纹路。普通话教学融在日常对话里,从课文朗读到课间闲聊,纠正发音时总带着一份温和,让标准表达慢慢成为自然的习惯。绘画课上不规定主题,体育场上不强调输赢,手工课上允许不像样,孩子们在自在的尝试里,慢慢显露出各自的亮色。而那些课间被拉到角落说的心事,或是笔记本里夹着的字条,都被认真接过,在轻声的回应里,成了被郑重对待的成长注脚。

40余节课,是所有支教团成员最长情的告白。从最开始来到三道湾镇,成员们秉持一个核心原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课程教学总以教方法、指路径为重,而非简单传输结果。每一堂课都透着余韵,足以让孩子们在日后的学习中反复回味,那些被点燃的兴趣与能力,也能在他们离开后依然蓬勃生长,成为“边疆行”留下的长久印记。

课堂之外,村屯之间也是支教团的阵地。他们走进中心村的老人家中,静静聆听村子的过往与奋斗历程,在细碎的讲述里触摸乡村发展的脉络,也为振兴之路带去年轻的思考;转至东沟村,又为社区老人摆开科普讲座,把健康知识讲得实在,也把对老人们身心的牵挂落在日常,让“中华情”体现在每一次真诚的互动里。

7月7日至11日,支教团的阵地从三道湾镇转至朝阳川镇,脚步始终聚焦在当地学校。课堂依旧是核心场域,红色宣讲、普通话教学、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引导的脉络在此延续,窗外的村景虽换了模样,那份扎根教育的专注却从未改变。

新的面庞映着同样的热忱,孩子们眼里对知识的渴望,与三道湾镇的记忆一脉相承。面对更多学生,成员们将过往经验融入实践,更新了课程材料包,继续推进红色文化宣讲、普通话推广、心理健康引导等课程,多元素质培养也在绘画、体育、手工等课堂中扎实铺展。

主题队会上,红领巾的意义被郑重拾起。不是流于形式的认知,而是从本土先辈的奋斗故事讲起,让孩子们触摸到那抹红色里藏着的责任与信仰,让精神的种子在安静的聆听中悄悄扎根。排练儿童情景剧时,互动的深度被重新定义。成员们放下预设的框架,认真收纳每个孩子的想法——那些带着稚气却鲜活的表达,最终成为台词里最打动人的部分,也将成为孩子们最深刻的一部分记忆。从知识的单向传递,到让孩子们成为表达的主角,这种转变让教育有了更绵长的温度,也让成长的力量在双向奔赴中自然生长,也让“中华情 边疆行”的意义在双向奔赴中不断深化。

漫山的金达莱花会随季节更迭变换模样,但那份扎根土地的热忱不会褪色。支教团的脚步或许暂歇,却早已把教育的种子播进了孩子们心里。就像漫山遍野的金达莱,年复一年在边疆绽放,他们也永远行走在传递知识、接续文脉的路上,让“中华情 边疆行”的足迹遍布山野,让每一份付出都成为点亮希望的微光,在岁月里慢慢生长。

图文:金达莱支教团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