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苏雯凤) 为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7月6日,贺州学院“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专业赋能乡村 光影点亮古莲”实践团走进贺州市昭平县古莲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用专业赋能乡村振兴,深耕文化调研与传承,在古莲村的土地上写下青春故事。

图为实践团抵达古莲村后合影。通讯员 张林枫 摄

初到古莲:从“相遇”到“相知”

7月6日清晨,实践团乘坐大巴抵达古莲村,刚下车就受到了村“两委”干部的热情迎接。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双方举行了简短的见面会,村支书详细介绍了古莲村的文化特色及当前发展需求,一场“校村联动”的实践就此拉开序幕。

随后,团队成员在村内走访,了解村落布局、建筑风貌及历史遗存。据村书记介绍,村内保留了大量如280年树龄的老榕树等“老物件”,承载着丰富的乡村记忆。成员们通过实地观察、与村民交流,记录当地人文风貌与故事,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图为古莲村村干部与和本次实践团合影。通讯员 张林枫 摄

专业赋能行动:用笔墨光影,为古莲“画像”

实践团开展“专业赋能行动”,聚焦语言推广与文化调研。团队向村民发放印有“加大推普力度,筑牢强国语言基石”标语的推普手提袋、手册以及纸巾等物资,并邀请村民填写线上的《古莲村群众语言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覆盖日常交流、方言传承、推普认知等维度,为后续语言文化研究积累数据。针对不熟悉线上操作的老人,成员协助完成问卷填写。期间,多位村民主动询问普通话学习方法,展现出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态度。

图为团队成员协助当地老人填写线上调查问卷。通讯员 戚小泉 摄

在古莲村祠堂,团队成员与村民交流,了解祠堂历史、宗族迁徙及家族传承故事。村民陈大叔详细介绍了祠堂内的木碑、浮雕及族谱等文物,为团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调研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对当地族谱进行扫描留存。通讯员 黄玉娟 摄

此外,实践团用摄像机记录当地传统技艺。在村民指导下,成员们拍摄了豆腐饼制作的全过程,记录从黄豆处理到成品出锅的各环节技巧,为传统技艺的保存与传播留下影像资料。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制作豆腐饼。通讯员 戚小泉 摄

镜映桑榆行动:镜头里的岁月温情

“镜映桑榆行动”中,团队成员携带摄影器材为村内老人拍摄肖像。在拍摄过程中,成员们与老人沟通交流,记录其生活场景。例如,为一位六十岁阿婆拍摄时,其小外孙的互动场景被镜头捕捉;为独居老人拍摄时,记录了其在自种菜园劳作的画面。实践团与老人们约定,将洗印后的照片送回村里,满足老人留存影像的需求。

图为团队成员为村民拍摄肖像照。通讯员 黄玉娟 摄

耕读田野行动:田埂上的必修课

实践团成员参与“耕读田野行动”,走进烟叶地协助村民采摘。在劳作中,成员们学习烟叶采摘技巧,体验农耕劳动的过程。村民们多次提醒成员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弄脏衣物。通过实际劳作,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农耕生产的辛劳与收获的意义,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根基在土地”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下田劳作。通讯员 蔡振贵 摄

古莲再会:带着牵挂的约定

此次实践活动中,推普服务、文化调研、技艺记录、影像拍摄、农耕体验等环节,搭建起实践团与古莲村之间的联系。团队通过专业技能应用,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支持;同时,乡村实践也让成员们对基层需求与青年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为团队全体成员在实践路上。通讯员 孟涵 摄

实践团表示,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任务,更成为团队与乡村之间的情感联结。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古莲村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苏雯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苏雯凤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4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