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陈喆 宋序进)仲夏的德旺乡,青山如黛,产业生辉。2025年7月贵州大学“黔治新生”实践队穿行于德旺乡的林间,开展实地调研,探寻德旺乡如何依托梵净山下的生态资源在产业与致富变迁的新路径中绘出振兴画卷。
实践队到达德旺乡后,第一时间与乡里的工作人员举行了座谈会。会议聚焦于德旺乡如何通过发展本地产业把昔日的砂石田变为如今的丰收田,并带动居民增收致富。其中在会议上德旺乡的特色产业被确定为本次调研和实践的重点对象。会后,实践队成员立即投入紧张的实践调研工作当中。在村干部的引导下,团队对德旺乡的相关特色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
淫羊藿:生态产业的“绿色银行”
走进德旺乡交界村,茂密的林间孕育着被誉为“仙灵脾”的淫羊藿,这种绿叶在梵净山温润的气候中绽放出“草本黄金”的多维价值。村委会依托其成活率超90%、亩产稳定、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7-8次的显著优势,开发淫羊藿种植基地,通过“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大户”的联动,盘活土地资源。
团队成员与负责人一起走入种植基地,查看淫羊藿的生长状况,并和负责人一起搭建遮阴棚。在检查生长情况时,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道:“村里种植淫羊藿有一个原则叫作“三分种七分管”原则,幼苗期精细遮阴,成活后转入林下自然生长,这样不仅可以保障淫羊藿的品质,还可以创造日常管护、采摘的稳定就业岗位,促进增收致富,高峰期日用工可以达数十人。”在负责人的介绍下,实践团队了解到,村里的淫羊藿产业已成为可持续的富民引擎,亩均投入约7000元,年均收益可达4000元,培育出百名“剪叶能手”,这片藏于云雾的绿叶真正铺就了“黄金路”。
图为实践队员在负责人的引导下查看淫羊藿生长状况(肖宏鑫 供图)
茶香山:云雾茶园的“持久醇香”
转向堰溪村,云雾里的茶园则是另一抹“绿”。绿茶喜阴湿,不耐高温,堰溪村的地理环境正好为绿茶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条件,村集体依托湿润的气候和肥沃土壤发展绿茶产业。推行科学管理,统一技术标准,保障了茶叶品质。并通过“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资源,提升产业效能,推动绿茶出山,目前堰溪村的绿茶已经走向国际,有效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在负责人的引导下,实践团队来到加工场内部进行参观,在参观中通过实际体验了解了绿茶从杀青到整形再到烘干等具体工艺步骤。体验时,负责人介绍道:“步骤虽然繁琐,但是这样才可以保障品质,而且本村的茶产业不仅带动本地农民们转型为“采茶能手”,还可以创造稳定务工机会,实现“顾家与增收”双赢。”
图为实践队员在负责人的介绍下熟悉操作设备(肖宏鑫 供图)
冬瓜地:短平快产业的“突围实践”
“之前,村里带头利用闲置土地发展冬瓜产业,种植了60余亩。”在堰溪村的坝区,实践队员一边听着负责人细数这几年的产业情况,一边走进田间记录冬瓜的生长状况。随着深入的调研,实践队员了解到村集体通过自费试种示范、签订保底协议和技术培训,消除了村民疑虑,推动冬瓜产业从无到有。随后在对当地居民的访谈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冬瓜因生长周期短、产量高、耐储运的特点,可以有效链接市场,近年来通过持续扩种和冷链配套优化,规模稳步提升。在问及冬瓜产业带动就业情况时,一位村民阿姨回答道:“疏果、剪枝、采收都需要人手,在冬瓜基地务工,一天下来还能挣钱补贴家用,挣钱顾家两不误,大家都愿意去。”
图为实践队员在查看冬瓜生长状况(肖宏鑫 供图)
这三条产业之路,共同诠释了德旺乡产业变迁的逻辑——以生态优先为本底,以科技赋能为支撑,以带动就业为保障。在实践结束后,队员们感叹道,淫羊藿的“林下生金”、冬瓜的“坝区活力”、茶叶的“高山云雾”,无一不是因地制宜的智慧结晶,它们培育、带动了本地就业,真正实现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撰文 | 陈喆 宋序进
图片 | 肖宏鑫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喆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