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陈喆、陈天佑)在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德旺乡,山环水绕于村落之间。近年来,当地以“盘活土地资源、激活产业动能”为核心抓手,通过唤醒村内“沉睡的撂荒土地、闲置地块”,让沉寂的土地重焕生机,聚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铺就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7月10日,贵州大学黔治新生实践团队跟随德旺乡驻村书记走进玉米地。脚踩肥沃的黄土地,手抚油亮的玉米叶,在馥郁的泥土气中,实地调研特色产业的发展实效,体验劳动中的汗水与艰辛。

一抹绿孕育希望——合作共赢激活乡村潜力

步入德旺水果玉米种植基地,连片的玉米田如绿色海洋般铺展至远方,株株玉米在风中舒展腰肢。饱满的果穗从翠绿枝叶间探首,裹着层层苞叶的“身姿”坠得秸秆微微颔首,宽大的叶片随风翻动如绿绸拂动,即便在酷热时节,也似缀满田间的“金色笑靥”,闪耀着丰收的希冀。

图为德旺乡玉米地农户背着指引实践队员向前肖宏鑫 供图)

当地家庭农场以“党建+合作社+农户”为发展密钥,通过流转农户土地实现集约化经营,联动劳务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种植管护、采收分拣等全流程劳作。这一模式串联起各方力量,让土地迸发更大活力,带动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铺就了一条富民兴农的坚实路径。

在与村干部交流时,他自豪地说道:“要做,就要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市场化运作与组织化经营相结合,德旺将分散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各环节,共享发展红利,一捧捧鲜甜脆爽的玉米成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生动缩影。

一摇金巧话农耕——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德旺乡的田畴间,暑气裹挟着玉米的清甜在风中流转,连片的果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咱们也下田帮忙摘苞谷去!”一位来自湖南的实践队员说道。

实践团队纷纷背起竹箩筐,踏着田埂上的青草步入玉米地。指尖拂过带晨露的叶片,掌心握住沉甸甸的果穗,大家褪去“观察者”身份,化身田间劳作的“参与者”,在掰折、搬运的忙碌中,感受泥土的温度与劳作的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农户搬运玉米(供图 肖宏鑫)

德旺乡的玉米地在烈阳下泛着油亮的绿光,连片的田垄如被晒得发烫的绿绸缎。实践队员们踩着滚烫的泥土跨进玉米地,宽大的玉米叶边缘扫过脸颊,留下微凉又刺痒的触感,豆大的汗珠刚从额角渗出便被热浪蒸干。此刻,烈日的炙烤让队员们切身体悟到“汗滴禾下土”的深意,更对劳动人民日复一日躬身田间的坚守生出深沉敬意。

“这是第一次下田搬玉米,才知道碗里的每粒粮食都浸着这么多辛苦。”一位实践队员直起酸痛的腰,用手背抹了把额头的汗,望着箩筐里饱满的玉米果穗,声音虽带喘息却格外清亮,“以前总说‘来之不易’,今天才算真懂了这四个字的分量。”

队员们帮农户将沉甸甸的箩筐扛上板车,金黄的玉米粒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盛满了土地的馈赠。离开时,队员们回望那片被踩出浅痕道路的玉米地,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耕耘的故事。这份对土地的眷恋、对劳作的敬畏,混着玉米的清甜与汗水的咸涩,成了珍贵的实践印记。

图为实践队员合作将箩筐“填满”(供图 肖宏鑫)

从德旺乡的玉米地到全国广袤乡村,一个个特色产业正在崛起,一个个创新模式正在探索。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基层干部群众正以智慧和汗水,让土地焕发新的生机,让乡村绽放新的活力,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篇章。​此次活动,让实践队员们在帮助农户中收获了人生中一段独特又难忘的记忆。这一次“三下乡”,充满了汗水,也充满了收获。


撰文 | 陈喆 陈天佑

图片 | 肖宏鑫

审核 | 宋序进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喆、陈天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喆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