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官畲村的茶园笼罩在朦胧雾气中,厦门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医路畲乡同心筑,石榴结籽镌曙光”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已跟着畲族乡亲走进茶园与工坊。这支由 1 名畲族队员和 5 名汉族队员组成的实践队,在茶香与指尖技艺的碰撞中,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技艺探索之旅。通过近距离深度接触畲族传统技艺,队员们在学习与实践中,共同感受着畲乡文化的鲜活与厚重。


一片茶叶里的致富密码

清晨的茶园浸润在露水之中,队员们跟着种茶专家老钟穿梭于茶树间。“官畲铁观音能‘出圈’,靠的是有机种植,这株十五年的肉桂,看叶片锯齿就透着劲儿!” 老钟的讲解让队员们频频点头。畲族茶农蓝大姐示范采茶:“捏紧芽尖轻轻提,一芽一叶才是精品,像给小雀儿理羽毛。”

队员们上手时,指尖被露水浸得发红,腰也酸了。汉族队员小张直起腰:“以前喝奶茶只知加珍珠,现在才懂‘茶底’里这么多门道!” 即便畲族队员,也发现本民族种茶的讲究还有许多要学。半个多小时,每人竹篓里攒了小半筐鲜叶,让大家真切体会到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人” 的深意。

随后,队员们走进 “畲寨茶业” 合作社。茶艺师教 “看色泽、闻香气、品回甘”,大家捧着茶杯细品:“这铁观音兰花香真清透!” 与合作社成员交流后,队员们弄清了茶叶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更明白这片 “金叶子” 如何撑起官畲村的致富路。

灶台边的禾米稞温情

午后的村屋厨房飘起蒸汽,队员们跟着畲族阿嬷学做禾米稞。前一天泡好的珍珠米吸足水分,阿嬷铺米时说:“米要蒸得软硬适中,才能捶出韧劲。” 蒸熟的米粒饱满,混着面粉揉成面团,放进石臼 —— 最费力的环节来了。

畲族大叔抡起石舂,队员们轮流帮忙,“咚咚” 声里混着小王的喘气:“Q 弹的禾米稞,原来要捶到手臂发酸!” 阿嬷看着畲族队员小钟使劲,笑道:“小钟也是第一次做吧?手艺得慢慢练。” 半小时后,米团变得细腻,阿嬷揪出长条扭成小剂子,队员们跟着揉圆按扁,小陈举着自己做的笑:“像不像小月亮?” 惹得众人笑起来。雷大叔用雕花磨具压出花纹,放进蒸笼。

图为医路畲乡同心筑,石榴结籽镌曙光实践队与官畲群众一同制作禾米稞。李啸鹤供图。

官畲村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常住的多是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队员们特意多做了些禾米稞,挨家挨户送到他们手中。雷奶奶接过温热的禾米稞,拉着小刘的手:“孩子们做的,比商店买的甜!” 村民们的笑脸,让队员们懂了:这道传统美食早已不只是 “吃”,更是连接情感的纽带,是对村里特殊群体的一份牵挂与温暖。

指尖跃动的民族风情

下午的文化广场成了手作乐园 —— 队员们邀请畲族手艺人教学,与村民一起体验彩带编织、畲药香囊、手作陀螺和植物拓染。

彩带编织区,畲族阿姐教打结:“双股结代表平安,万字结绕三圈才牢。” 小钟与小王学得认真,手指被彩线绕成 “蜘蛛网” 也不气馁;畲药香囊台前,队员们轮流捶打艾草、薄荷,小刘边捣边说:“畲药不仅能治病,闻着还提神!” 手作陀螺区最热闹,彩笔舞动,畲族队员画了带本族图腾的,小陈涂成彩虹色,两位小张的 “对战陀螺” 没完工就互相 “叫板”,畲族阿妹也加入进来,广场上满是笑声。

图为医路畲乡同心筑,石榴结籽镌曙光实践队与当地儿童一起制作手作陀螺。陈为龙供图。

香囊银饰松了,畲族阿姐们立刻拿针线加固,细密针脚藏着耐心。每个手工艺品都附上手艺故事卡:小钟的彩带上写 “畲族彩带的结里藏着祝福”;小张的香囊卡记 “捶药时的薄荷香,像官畲的风”。

图为医路畲乡同心筑,石榴结籽镌曙光实践队与当地儿童一起制作畲药香囊。陈为龙供图。

傍晚的成果展示会上,挂满的彩带、摆满的香囊和陀螺格外亮眼。蓝阿姨指着小陈的彩虹陀螺:“年轻人把老手艺画出了新花样!” 队员们忽然懂了: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指尖流转、欢笑中传承的生活本身。

当 00 后的青春遇上畲乡的烟火,当汉族与畲族的手紧紧相握,这场非遗解锁之旅早已超越 “体验”—— 它是文化的接力,更是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

撰文 | 钟雨岑 刘婉桢 王雯萱 张丽婷 张俊翔 陈为龙

图片 | 陈为龙 王雯萱 李啸鹤

审核 | 洪怡琳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钟雨岑、刘婉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婉桢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4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