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马敬仪 邓语贞)2025 年7月18日,湖南工商大学鼟星研学社奔赴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开启非遗文化研学之旅。团队以 “探寻非遗根脉、共绘文化交融图景” 为目标,通过入户访谈、实地探访与沉浸式体验,在苗侗村寨的烟火气中,书写青春与传统碰撞的生动篇章。
近年来,湖南工商大学始终致力于将专业实践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相结合,鼓励学子走出校园、深入基层。此次靖州之行,正是希望以青年视角挖掘苗侗族非遗的当代价值,在与村民的深度互动中促进文化互鉴,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文化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晨曦中的靖州苗寨,木楼的吱呀声与鸡鸣犬吠交织成最质朴的晨曲。村民们详细介绍了吊脚楼的建筑结构,讲解了其中蕴含的古老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苗、侗族古建筑——吊脚楼
村民们拿出手工织染的民族服饰,热情地为同学们穿戴。靛蓝的底色上,蜡染的花鸟纹样栩栩如生,刺绣的盘扣点缀其间,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手工艺人的匠心。大家穿上传统服饰,与村民并肩站在吊脚楼前合影留念,在欢声笑语的互动中增进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让文化交融的暖意悄然流淌。
图为苗族阿妈为团队成员穿戴服饰苗族服饰
团队成员们走进苗侗族村民家中促膝长谈,聆听非遗传承背后的故事。谈及苗绣,村民们轻抚着绣品说:“针下绣的每一块图案都是先辈传下来的密码,有祈福的纹样,有记事的符号;每一块布都是自己种的蓝草染制,从采叶、发酵到浸染,一步都不能省,一经一纬都凝结着先辈的生活经验。” 说起侗族大歌,两位阿姨更是即兴哼唱起来,大家无不沉醉于这份 “天籁之音” 的魅力。她们解释到,这种技艺全靠口传心授,从孩童时期便跟着长辈学唱,一代代延续至今。
图为团队成员和苗族阿妈的全家福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非遗传承带来了青年群体的关注与记录支持,也为湖南工商大学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宝贵实践机会。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提升了自己的非遗文化传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加深了对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这次活动也为推动靖州苗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回顾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继续发挥湖南工商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持续关注靖州苗侗族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用专业能力助力民族文化的创新传播,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
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马敬仪)
撰文 | 邓语贞
图片 | 邹雨婷
审核 | 赵梓君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敬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敬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