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陶火承薪”非遗传承实践队前往日照东夷黑陶博物馆,开展以探寻黑陶文化、传承非遗技艺为目的的参观学习与采访活动。通过参观馆藏珍品、对话博物馆负责人、体验黑陶制作工艺等方式,深入探寻日照黑陶的千年传承密码,感受这项古老技艺在当代的坚守与创新。
实践队的走访从博物馆的核心展区开始。展柜中,距今4000至6000年的黑陶残片与现代匠人复刻的“蛋壳陶”交相辉映,薄至0.2-0.3毫米的器壁泛着镜面般的光泽,印证着“亮如镜”的日照黑陶特色。负责人介绍,这些珍品背后是极为繁复的工艺:从黄河流域红胶泥的选取开始,需经3-5年的选泥、淘泥与阴干;制胚时运用泥条盘筑、拍接、罐雕等古法,再经数百次打磨抛光,最后通过独有的高温渗碳工序实现通体乌黑——这道关键工序让黑陶成为所有陶器中烧制时间最长、工艺最复杂的品类。
在硬刻工艺展示区,一件刻有9000多刀的素瓶引得队员们驻足。“硬刻难度极高,在素坯上落刀,一旦刻坏就只能报废。”负责人指着展品解释,黑陶的价值正源于手工成分与工艺复杂度,像这样的硬刻作品与传统镂空雕,远比简单几何纹的基础文创珍贵得多。而馆内珍藏的邱志豪先生复刻作品更让队员们惊叹:作为日照黑陶复兴功臣,邱志豪曾耗时两年复原失传工艺,其创作的弥勒佛、汉化石像马等作品不仅作为国礼赠予西班牙王子,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信物。
“触摸这些陶器,就像触摸东夷文化的根脉。”实践队队员在体验泥条盘筑工艺时感慨。负责人介绍,日照黑陶是东夷部落鸟图腾文化的重要载体,两城遗址出土的“蛋壳陶”已被写入七年级历史教材,2020年成为山东地理标志,“它不仅是器物,更是日照文旅的魂。”
对话中,负责人坦诚分享了黑陶传承的现状与困境。“纯市场化运作难以为继,历史上它就因工艺复杂、实用性差被淘汰过。”他坦言,“当前黑陶营销仍处亏损状态,非遗传承离不开政策托举。”2011年日照曾获“中国黑陶文化之乡”称号,如今首要任务是重新整合资源,让黑陶成为城市文化名片。
谈及坚守的动力,负责人道:“老匠人做了40多年无怨无悔,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他说,黑陶传承从不是谋利之事,而是一代代手艺人对文化根脉的守护。
创新是传承的另一条主线。负责人展示了2023年推出的黑陶音箱一代产品:利用陶体通透特性实现扩音功能,手机插入即可使用;正在研发的二代产品将植入蓝牙模块,彻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针对传统黑陶茶壶不耐水泡的问题,团队通过改良工艺,已制成质地坚硬的实用型茶壶。“辊压生产40秒就能做出手工一周完成的小茶壶,类似3D建模的效率,但大师手作的温度不能丢。”他强调,自动化与手工并非对立——订单少时养工人全手工制作,需求激增则启动机械化生产,由制陶大师把控品质,兼顾传统原真性与市场需求。
展望未来,负责人提出两条清晰路径:一是坚守初心,深耕黑陶作为历史载体的文化价值,让其融入日照文旅发展,成为城市“根与魂”的象征;二是全力推动日照黑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重拾“中国黑陶文化之乡”的影响力。“短视频宣传、VR展馆都在考虑,但得先解决供需平衡问题。”他笑言,眼下最需要的是让更多人知道“提到日照,就想到黑陶”。
实践队队员们表示,此次走访让他们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的重量:“黑陶的每一道刻痕都是历史的印记,每一次创新都是对未来的承诺。”未来,团队将通过调研报告、文创设计等方式,助力这项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新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浩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