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7月11日,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青年学子组建“孤山泥韵实践团”赴丹东市东港市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实践团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社区访谈、向传承人拜师学艺、开设学生泥塑体验课堂、在景区开展宣传等多元形式,深入探寻当地非遗泥塑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潜力,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让古老的泥塑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

触摸非遗认知温度,溯源文化根脉

在东港市博物馆内,队员们认真参观了东港市文物遗址分布图,密密麻麻的标记勾勒出这片土地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辽碑展区的石碑历经岁月洗礼,表面虽已斑驳,但上面古老的文字仍清晰记载着当地悠久的历史变迁,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民俗物件展区则陈列着各种与当地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每一件都承载着东港独特的民俗记忆,生动展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通过这次沉浸式参观,队员们对东港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为后续理解非遗泥塑的文化背景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孤山泥韵实践团在东港市博物馆中参观

在东港市政府广场上,团队成员开展了关于非遗泥塑的问卷调查。该问卷涵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群体,围绕“是否了解非遗泥塑”“接触的渠道”“对非遗传承的建议”等12个问题,精心设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青少年对孤山泥塑闻所未闻;而5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有近三成能清晰说出大孤山泥塑的历史渊源。“小时候常见老人用黄泥捏小泥人、小动物,造型可生动了,现在却很少见了”,一位退休教师的话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面临的紧迫性,也更坚定了大家助力传承的决心。

带着问卷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实践队来到东港市孤山镇东街社区红领驿站。通过工作人员了解到,孤山泥塑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于2011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如今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了解这门技艺、学习这门技艺”一位工作人员说到。这使队员们意识到非遗传承需挖掘背后故事、讲好文化内涵,为后续助力传承积累认知,也懂得从文化根源处守护非遗的重要性 。

对话传承人学技艺,感悟指尖上的匠心

实践团的重要一站,是拜访大孤山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曹会芳。在曹老先生的泥塑工作室里,架子上整齐摆放着神态各异的作品:有惟妙惟肖的佛像,有威风凛凛、身着戏服的戏曲人物,每一件都栩栩如生,尽显人物特色。“孤山泥塑的精髓就是要耐心,细致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将其刻画于心中,才能捏出它的精和神”,曹老先生一边示范一边耐心纠正队员们的手法,从泥土的揉捏力度到细节的雕琢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着经验。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从一开始的生疏笨拙,到渐渐掌握技巧,一个个小巧的泥塑作品在手中慢慢成型。通过这次学习,队员们不仅学到了泥塑制作的实用技巧,更深深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匠心精神。

▲图为孤山泥韵实践团在曹会芳先生家中学习

带非遗走进校园,点燃少年兴趣

7月10日下午,实践团走进东港市海关小学,带孩子们动手体验非遗的魅力。队员们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给孩子们介绍了泥塑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步骤,还展示了曹老先生的经典作品图片。随后分发了提前准备好的泥塑材料,耐心地教孩子们捏制简单的造型,如小动物、水果等。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捏出了各种各样充满童趣的作品,不少孩子还主动向队员们请教如何让作品更生动。这堂体验课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泥塑的乐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非遗文化兴趣的种子。

▲图为孤山泥韵实践团在东港市海关小学中活动

融合共生,非遗在文旅中焕新彩

在国家4A级景区大孤山国家森林公园,团队举办了趣味集章活动。队员们精心挑选古戏楼、下庙群、千年银杏树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设置集章点,向游客分发精心制作的宣传册,并热情帮助游客集齐印章。宣传册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既对泥塑的历史、技艺进行了详细介绍,也对景区的景点故事进行了讲解。集齐三个印章的游客,能获得团队以孤山泥塑为灵感设计的文创产品作为奖品。

▲图为孤山泥韵实践团在大孤山国家森林公园活动

此次东港之行,实践团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队员们表示,将结合专业所学,为非遗泥塑设计“线上展示+线下体验”的创新传承方案,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技艺。正如实践团队长所说:“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里静止的标本,而是要融入生活的活态文化,我们愿做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让泥塑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未来,团队也将持续关注大孤山泥塑的传承与发展,呼吁更多青年加入非遗保护的行列,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佳音 陈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佳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4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