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大亚湾西区樟浦村,一股浸润着传统美德的文明之风悄然流淌。孝老爱亲文化氛围浓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到传承与彰显。为了向青年学子树立榜样,弘扬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2025年7月6日,东莞城市学院“忆樟浦”青年突击队走进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深度采访了用13年光阴书写人间大爱的村民严伟忠—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守护者,正是樟浦村优良家风的鲜活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与严伟忠的合照
家风孕育初心:邻里守望的朴素担当
2006年,禾塘村小组将照顾孤寡独居老人严兆珠的重任托付给严伟忠。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位土生土长的樟浦村民没有丝毫犹豫:“我们都是一个村的,从小就认识,她年纪大了身边有没有人照顾,我就觉得自己得去帮衬她多点。”这句朴素的话语,折射出樟浦村延续百年的“宗族相亲、守望相助”家风。在这个只有严姓的村落,族谱里明文记载着“尊长恤幼”的祖训,而严伟忠的选择,正是对这一家风传统最本真的践行。
在照顾严兆珠老人这13年里,大大小小的杂事都由严伟忠来亲自干,提供一日三餐,还给她梳洗,换衣物,由于老人年纪大了,严伟忠还需要帮助大小便失禁的严兆珠整理清洁,尽管如此他也从不嫌弃。天气凉了,他及时为老人添衣;天气热了,他又为老人铺上凉席。严伟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老人在晚年时感受到了仿佛来自儿女的关怀和无尽的温暖。他的行动体现出了樟浦村人刻在骨子里的孝道基因—不是冰冷的义务,而是源自家风滋养的自觉担当。
坚守铸就典范:家风在平凡中闪光
严伟忠在2014年第二季度被评为“惠州好人”,为人忠厚老实、善良淳朴、乐于助人、尊老爱幼,是一位勤奋踏实的好群众。当被问及荣誉带来的变化,他挠挠头笑着说:“奖章挂墙上就行了,日子还得照常过,照顾老人还是一如既往。这份荣誉让我感到自豪,让我觉得做好事不只是自家的事,也算给村里争了光。以前我只是单纯的想好好照顾老人,现在能够传播出去,更想通过自己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孤寡老人这个群体。”
谈到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的收获,严伟忠也表示自己收获满满。“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真正的付出和责任。不断影响我,让我更加尊老爱老。在与老人相处,我也经常和她聊聊天,她给我分享了许多人生道理,让我变得更好。”
▲图为团队成员与采访对象严伟忠访谈
家风传承展望:让爱成为时代风尚
采访尾声,严伟忠表示,自己只是尽了应尽的责任,未来肯定还会继续照顾好严兆珠老人,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一定不会让老人受苦,安享晚年。同时,他希望今后能够做得更好,把尊敬老人、爱护老人、关心老人的传统美德继续传承下去。
谈及对后代的期望,严伟忠认真地说:“希望孩子们能记住,过日子要勤俭,不能浪费;对老人要孝顺,多陪陪他们。现在生活好了,但人心不能散,多关心身边的人,日子才能越过越踏实。”这番朴实的话语,与樟浦村正在推进的“和美乡村”建设不谋而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得今天,优良家风正是凝聚乡村共识、涵育文明乡风的精神纽带。
▲图为采访对象严伟忠与孙女的合照
从严伟忠的小屋到樟浦村的村道,从个人善举到集体风尚,13年的坚守勾勒出一幅新时代乡村家风建设的壮美画卷。樟浦村用“孝老爱亲”的生动实践证明:传统美德从未过时,好家风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温暖力量。以严伟忠为镜,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尊老爱老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底色,让优良家风成为社会和谐的坚固基石。这正是樟浦村故事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撰文 | 苏宛仪、张芷霖
图片 | 陈煜晴
审核 | 林培浩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苏宛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苏宛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