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日,安庆师范大学“青传承”——桐音承梦”暑期社会调研团一行8人深入桐城市大关镇旵冲村,开展以“桐城歌非遗传承”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团队走访村支书倪渐升,了解非遗保护政策;拜访省级传承人查月华等民间艺人,聆听民歌故事、记录演唱片段;更亲手搭建临时舞台,让桐城歌在乡邻的掌声与欢笑中焕发新彩,探寻这项国家级非遗在乡土中的传承密码。
访村两委:以文化为钥,开启振兴新路
“桐城歌不是谁教谁学的,是一代代人在劳动和生活中自己唱出来的。”面对前来调研的大学生,桐城市大关镇旵冲村党支部书记倪渐升这样描述桐城歌的根源。
7月2日至5日,“青传承·桐音承梦”实践团围绕“桐城歌非遗传承”主题,在旵冲村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调研,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访谈中,倪渐升书记介绍了桐城歌的起源与风格:“最早是人们在田间地头干活时唱的,没有音响、手机,就靠嗓子喊、边干边唱。歌词现编,节奏自然,调子边唱边磨。”他解释道,桐城歌作为流传于皖中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融合山歌、民谣、号子等元素,曲调明快婉转,歌词通俗,常以家常、民俗、农事为题材,是乡村情感的重要载体。
倪书记坦言桐城歌面临严峻传承危机:“年轻人外出务工,静心听老歌的少了,会唱的更是凤毛麟角。我们这代人还能唱几首,再往下,难说。”当调研团队的负责人、安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2024级(4)班的喻定月提出拜访传承人的请求时,倪书记欣然应允。
寻传承人:查月华与“歌声里的乡愁”
在村干部带领下,实践团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代表性传承人查月华、县级传承人倪渐银等民间艺人。
年近八旬的查月华老人嗓音清亮,一曲《栀子开花枝搭枝》,将茶农的辛劳与希冀揉进婉转的声腔。“以前只在插秧、采茶时随口哼,没人当回事。”她回忆道。几年前村里成立桐城歌传习所,系统整理曲谱,组织年轻人学习,如今已有近百名学员,最小的仅8岁。定期举办的“桐城歌会”更吸引着周边村民与游客。“歌是心上长出来的草,不唱就荒了。”老人轻叩竹椅,讲述歌谣承载的村落史——春耕的《插秧歌》、婚嫁的《陪嫁歌》,都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倪渐银老师则介绍了桐城歌的分类及独特的“鼓书说唱”。他自豪地展示:“一锣一鼓,一钹一镲,一人就是一支乐队。十番锣鼓一个人能奏,五人配合更佳。”说罢,他即兴演奏《六尺巷歌》:“一纸书来只为墙哦,哎呀呀嘿呀,让他三尺又何妨呦……”铿锵韵律诠释着谦让古训。
谈及现状,查月华眼中掠过一丝黯然:“年轻人爱听新歌,老调子怕留不住了。”倪渐银也忧心忡忡:“非遗文化不传承就会消失。”
“查奶奶,您能教我们唱吗?”喻定月主动提议。老人笑眼弯弯,欣然应允。新闻传播学类2024级(1)班的曹静雯询问拍摄记录事宜,也得到肯定答复。大家立刻架起设备,以数字化手段抢救性记录唱腔乐谱,并围坐恳谈,梳理歌谣背后的民俗故事。“栀子花开枝搭枝,少年不学到何时……”查月华老人一字一句带领大家吟唱,悠扬歌声回荡山间。队员们神情专注,深深沉醉于这质朴的乡野民韵。
搭台传唱:古韵新声,乡野舞台“活”非遗
“搭舞台咯!”7月5日清晨,旵冲村文化广场响起实践团成员的吆喝。经与村两委沟通,团队决定举办一场“探访桐城古韵,传唱非遗歌谣”主题演出,让桐城歌走进生活,激活青年传承力量。
搭建过程中,村干部和村民们热情相助:借音响、布置场地、召集观众……村民与学生忙碌的身影交织,夕阳为这场关于传承的相聚镀上暖融融的金辉。
演出在实践团合唱《相亲相亲》的明快旋律中开场,青春气息点燃现场。随后,《大梦想家》《桃花朵朵开》等现代舞表演,将动感与乡村夜晚的惬意相融,赢得阵阵掌声。孩子们跟着节奏兴奋挥手。非遗传承人的登场将气氛推向高潮。查月华以清亮嗓音演绎原汁原味的桐城歌。从劳作的即兴吆喝到节庆的民俗歌谣,旋律带着泥土芬芳,唱词藏着生活记忆,令观众沉浸于非遗音韵的独特魅力。倪渐银的排门歌《六尺巷》气势恢宏,韵律铿锵。黄梅戏对唱《海滩别》则传递出浓郁的徽风楚韵。梅雨晨小朋友用童音演绎的《六尺巷·宽》缠绵婉转,讲述着礼让故事。尾声,全体成员与村民合唱《我爱你中国》,深情歌声响彻夜空,现场气氛达到顶点。
“希望通过这次汇演,让更多人了解桐城歌,也让我们大学生在实践中当好非遗传承的桥梁。”旵冲村支部书记在现场感慨道。这场汇演为村庄注入了鲜活的文化活力,也让桐城歌在青春力量的碰撞中绽放新彩。当青春朝气邂逅非遗古韵,当现代表达碰撞传统腔调,一条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正徐徐铺展。
青春接力:让桐城歌在新时代“唱得更远”
舞台活动结束后,实践团与村两委、查月华老人围坐在一起,梳理这次 “搭台传唱” 的收获。团队成员结合专业所长,提出三项后续计划:一是将舞台演出剪辑成短视频,配上歌词字幕发布到网络平台;二是协助村里完善 “民歌舞台” 设施,计划在秋收后举办首届 “桐城歌会”;三是把收集到的零散歌词整理成册,交由查月华老人核对补充。
“你们搭的不只是一个舞台,是让桐城歌‘活’起来的台子。” 村支书倪渐升握着队员的手说,查月华老人更是拉着队员的手约定:“明年你们来,我教你们唱《打猪草》,那首歌啊,现在会唱的只剩两个人咯!”
结语:歌声不停,文脉不息
离别时,夕阳将舞台的影子拉得很长。查月华老人独自站在台上,轻轻哼起《送别歌》。“这舞台啊,以后就是桐城歌的家了。”她的话语随风飘向山间,仿佛在与千年的歌声呼应。
此次“三下乡”,实践团不仅见证了桐城歌的生命力,更深刻理解了“传承”的重量——它绝非博物馆的标本,而应在乡村舞台、村民笑脸和年轻人的指尖不断生长。未来,团队将持续协助旵冲村擦亮“民歌舞台”,让带着乡土温度的音符,从山间田埂飞向更广阔的天地,代代传唱,生生不息。
撰稿: 曹静雯、谢冉、喻定月、刘雨、刘星宇、王骏香、李璠、张芝溶
摄影: 曹静雯、谢冉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